网上投资实为诈骗、P2P网贷意在非法吸储、NFC支付被恶意利用盗刷……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利用网络漏洞和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实施的新型诈骗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威胁公众财产安全的重要黑手。新型诈骗黑手如何斩断?安徽警方答曰,组合拳。
借助新名词、新科技蒙混诈骗
冒充“白富美”通过微信、QQ聊天发布虚假盈利信息,一人或多人配合饰演分析师、理财师,对客户进行虚假投资指导。安徽马鞍山警方日前破获一起利用网上投资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郎某建立虚假贵金属交易平台,诱骗他人安装APP软件投资所谓的白银、铜、原油等贵金属,通过系统操控后台的方式,制造虚假期货涨跌,诈骗客户资金。自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犯罪嫌疑人郎某共实施诈骗犯罪84起,非法获利795万余元。
记者从安徽多地公安部门采访了解到,打着APP投资等新名词、新科技实施的诈骗活动增多,而且骗术花样翻新。警方梳理介绍,目前的新型诈骗手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利用二维码等的技术漏洞窃取用户资料、财产。基于NFC技术的Apple Pay和Samsung Pay等新型支付方式利用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通过用事先已绑定银行卡的手机与消费POS机轻触,即可完成支付。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二是利用新名词、新科技伪装诈骗。合肥警方曾破获一起打着P2P旗号从事非法公众吸储的诈骗案,涉及资金高达20余亿元。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周某某通过在网上搭建名为“徽融通”的P2P平台,以高额回报为噱头,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募集“贷款”。截至案发,周某某共循环吸收资金24亿元,涉及注册用户近12万人,至今约有2.8亿元无法兑付。
此外,利用手机扫码、微信集赞、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红包或者短信等实施诈骗也屡禁不绝。
多为网络电信诈骗变种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多发的新型诈骗以网络和电信诈骗为主。专门从事新型诈骗案件侦办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刑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宰正顺介绍,目前新型诈骗的犯罪人员往往有组织有体系,内部分工明确,而且一些诈骗活动有剧本、有角色,仿真性高。此外,这类犯罪活动也呈现出明确的地域高发特点。
面对眼花缭乱的骗局,不少人备感无奈。合肥市的席女士去年关注了一家P2P网贷平台,该平台承诺年化收益率可达15%以上。受不了高额回报的诱惑,席女士拿出2万元试着投资,刚开始3个月,她每月都能收到返还的利息,但很快平台以自动转存滚利为名,不再发放利息。半年后,席女士发现该平台已联系不上,直到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宰正顺说,目前新型诈骗虽花样百出,但往往是利用人们贪图便宜或者一夜暴富的心理实施诈骗。此外,个人信息泄露和一些技术漏洞,也是造成新型诈骗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
扼制新型诈骗亟待“组合拳”
安徽省各地成立了公安、银行、电信、移动等多部门合作的反电信诈骗中心,有效扼制了电信网络诈骗蔓延的趋势。如马鞍山市今年10月初成立反电信诈骗中心,仅1个多月时间,电信诈骗发案数和损失数分别下降六成和三成。
警方呼吁,当务之急是强化多部门协同打击,探索建立长效协同制度。比如诈骗分子在实施诈骗的每个环节上政府部门、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和金融部门等责任主体如何形成应急响应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严防泄露,也是防止新型诈骗的重中之重。相关人士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公众应提高信息保护意识。尽量少晒个人信息,在电话、短信、QQ聊天、微信对话中不提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不随意点击短信链接等,以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 上一篇:新套路!有人网上卖闲置物品被骗近6万
- 下一篇:3元骗局在杭州萧山机场出现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