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家长圈,如今刮起了一股“打卡风”。随着高考改革、中考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把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相比像打了鸡血一样抓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偏爱素质教育的家长更喜欢通过“打卡”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
每天跳绳300个,每天讲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每天陪妈妈做一件家务……这些看似没有评价标准、不可控的“小任务”,通过“打卡”变得可控。来自家校沟通平台“晓黑板”的数据显示,该平台自去年8月上线“打卡”功能以来,已经累计收集到80万条“打卡”,超过5亿人次的学生参与“打卡”,最受欢迎的打卡项目是阅读、朗读和练字。实施垃圾分类后,上海约有两万余位老师发布了垃圾分类打卡,累计超过60万人(家庭)参与。
“现在,让孩子们坚持跳绳一个月这项任务结束了,竟然还有不少孩子仍然在坚持跳绳。”上海市松江区泗泾三小的语文老师龚怡开始尝试引导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种习惯,过去“只能光靠说”,“我隔三差五提醒一下,要多读书,但孩子们到底读了没有,家长关心了没有,我全都不知道。”
如今,诸如阅读、做家务、跳绳这样以“口头倡导”为主的德育项目,变得“可执行、可反馈、可评估、可优化、可借鉴”。
打开App打卡软件,龚怡可以直接在班级中开设一项不限时的阅读讨论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平台上互相交流阅读心得、相互学习,家长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把孩子们的成果展示到平台上。
“老师让孩子读《神雕侠侣》,读到哪里,就在哪里写一小段感想,每天打卡。”预备班(六年级)新生家长蔡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直鼓励孩子多读书,过去以为孩子上了初中会因为学业压力而没时间看书。没想到的是,在这所学校,语文老师竟有如此高涨的热情来让孩子“读闲书”,“过去没有’打卡’这种新功能,老师也不好布置这类提高素质的学习任务;现在的家校互动,是我喜欢的方式。”
“晓黑板”创始人卜江是“打卡”活动的忠实粉丝。他告诉记者,“晓黑板”最初只是自己和几个爸爸一起创办的增强家校沟通的平台,并不具备“打卡”功能。但去年,当看到自己孩子完成阅读作业“特别敷衍”时,他坐不住了。
“孩子光看书,但不认字。懂得很多,错别字更多,文字基础不扎实,主要还是因为平时的阅读质量不可控。”卜江看到了其中的利害,他与技术团队商量,能不能在“晓黑板”平台上增加“打卡”功能。
老师和家长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既然过去素质教育成果不好评价,那么在有了“打卡”这一数据记录后,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到底如何是否可以有一个更加具体的画像?既然要用“过程性评价”逐渐代替“结果导向评价”,那么学生在“打卡”上表现的坚持能否成为过程评价的一部分?
“打卡成果的展示,对孩子而言是强化了整个过程的努力成果,激励孩子不断坚持。”12355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濮文菁认为,打卡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在完成目标后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而且也学得更加自律。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一些打卡平台甚至可以帮助老师给予学生“立竿见影”的鼓励。“晓黑板”推出的“卡片式评价”产品“晓评价”就颇受师生的欢迎。学生每一次在学校里有积极表现后,老师都会给他一张带有二维码的卡片,回家后,家长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孩子的优秀表现“记录在案”并且积分。累计一定的积分量后,学生可以兑换积分,他们可兑换的“礼品”有班费购买的文具用品、免做某天的作业、免一次迟到扣分、优先选课等。
在“老师版”的平台上,老师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近期表现数据概览。根据系统提示,老师能立刻获悉哪些学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表扬了,哪些同学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等等。
“有的老师看完数据报告,会为个别同学‘定制表扬场景’。这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老师看到了我的亮点,另一方面也让表扬变得更加接地气。”卜江说,“打卡”功能目前在德育工作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打卡平台都向师生、家长免费开放,极个别平台会向那些想要关心孩子在全班、全年级,甚至全校、全区整体排名的家长收取“会员费”。
卜江介绍,“晓黑板”从不向教师、学生或者家长收费,在一些学校、基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定制”某些打卡新功能时,平台会向这些单位收取一定的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基本模式是对有特别需求的B端收费,不向C端收费”。
- 上一篇:警方预警处置“网约犯罪”38起
- 下一篇:交19900元成“刷脸支付独家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