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网首页 >> 法律咨询 案件委托 合同范本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当前位置: 法治资讯>要闻>
图书馆利用率低 地铁文化空间亟须“补妆”
时间:2019-06-26 22:04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在平安里地铁站A出口附近,有一间小小的地铁图书馆。这个十余平方米的小屋一眼望过去是淡绿色,正对着地铁出口的墙上印着许多小动物的卡通头像,十分醒目。乘客从地铁刷闸机出来很容易被这间地铁图书馆吸引。南锣鼓巷地铁站F出口附近,墙面落上了橙黄色的剪影,这些剪影都是由一块块装着北京记忆的琉璃瓦拼成。

  在北京的地铁中,有许多壁画、塑像、画展,它们让城市的地下空间更有韵味。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艺术品也出现了一些瑕疵:壁画因为瓷砖掉落而空出了一片,铜像因为久被抚摸而“秃了头”。画展、图书馆等文化空间也还有待更充分的利用。专家表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文化类配套设施还会越来越多,对于艺术品的维护和利用也需要相应政策机制和保障系统。

  图书馆画展吸睛

  使用的人却不多

  探访站

  平安里地铁站

  菜市口地铁站

  走进平安里地铁的图书馆,里面没有一本纸质书,原来现在这里的书都是用听的。在图书馆墙壁上,每个卡通头像下方有一只二维码,二维码下方附有童书的名字及内容简介。扫描二维码后,手机会跳转到电子书页面,点击页面上的章节名称即可听到这本书的朗读。这个有声图书馆中共有10本童书可以听,它们对应的二维码都整齐地印在图书馆内显眼的位置。在另外两面墙壁上,印有图书馆的说明:“好书不厌读,也更不厌听,声音是我们对童年最为清晰的记忆……本期活动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向公众推荐一批高质量的童书音频,让大人们重温旧梦,让孩子自由翱翔。”

  记者多次探访发现,这个地铁图书馆受到不少孩子的关注,但掏出手机来扫码听书的人很少。小朋友拽着家长的手,走进去蹦一蹦、瞧一瞧,还有穿校服的小学生在里面站着发发呆。没带孩子的大人刷闸后也会驻足在这间图书馆前,用手机拍拍照。据地铁站工作人员介绍,这间地铁图书馆设置好几年了,馆中内容也会经常更换,配合不同的主题进行布置和装饰。匆匆而行的乘客们出站时,看到这个图书馆,视觉上会有一个缓冲和放松。感兴趣的会进一步地了解,进去扫码听书。

  同样在地铁菜市口站,也有这样一个小型的文化空间。不同的是,菜市口地铁站内的是一个小型的画展。这里的画作比较特殊,它们都是自闭症儿童完成的。每幅画旁边的卡片上印有画成它们的孩子的名字和介绍。除了画作之外,这个文化空间内还陈设着手机壳、文化衫、抱枕等艺术衍生品,扫描二维码还可以用手机下单购买。这些悬挂在墙壁上的大幅油画色彩艳丽,造型大胆,十分吸睛,在菜市口地铁站换乘7号线或4号线的乘客大多都会驻足欣赏。记者在四月、五月多次探访时,这里成了乘客们争相拍照的地方。6月21日,记者再次探访时发现,这处画展已经撤掉,曾经布展的空间也空了出来。

  壁画出现缺失

  塑像被磨光

  探访站

  南锣鼓巷站 西直门站

  国家图书馆站

  在南锣鼓巷地铁站8号线站厅靠近F出口的地方,有一面《北京·记忆》的装置艺术墙。在灰色的墙体上,是几个橙黄色的剪影,遛鸟、说相声、拉黄包车……走近仔细看,这些剪影是由一个个透明的琉璃块拼成的。每个琉璃块中还放置了一个老物件:弹珠、跳棋、旧车票、橡皮等。有些琉璃块中有二维码,手机扫描后跳转到“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的官方微信,里面有关于这件作品的介绍。

  记者在该公众号中了解到,该作品完成于2016年3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组成的协同施工团队,将三年来所征集好的老物件放入琉璃中封存,再镶嵌在墙上,组成图案。如今,记者靠近这面剪影墙时,却发现整个剪影图案上不少琉璃块都掉落了,露出一个个窟窿。一位地铁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时候会有孩子好奇,上来用手抠这些琉璃块,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南锣鼓巷地铁站人流量大,工作人员也不太能及时看到并制止。”

  西直门地铁站内两侧的壁画也同样出现斑驳。在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台,两侧各有一幅长长的壁画——《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创作于1984年,每幅图高3米,长约70米,是将画在高丽纸上的原作切割制作在人造石板内,安装上墙。全体人员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创作制作。如今30多年过去,画面整体保存完整,但记者还是发现有许多画砖已经脱落,露出了红褐色的墙体。此外,建国门地铁站内的《中国天文史》和《四大发明》壁画,也有三处脱落。

  在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站厅有两尊分别叫做《摔跤》和《坐》的青铜雕像。如今两尊铜像的脑袋上均已被“磨光”了。表层的青色已经脱落,露出黄铜的底色。记者探访的十分钟内,有五名乘客上前摸两尊铜像,因为铜像人物整体造型比较圆润,有两位乘客反复摩挲后还开心地拍了照。

  专家点评

  地铁文化空间是“必需品”

  地铁站内的壁画、塑像为什么会出现损坏久未修缮?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王中教授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如今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和运营方是两个系统,运营方没有对艺术品维护的经费,或者说它的职能没有这个范围。比如8号线南锣鼓巷站的《北京o记忆》,作者为了保护作品,自己掏钱为这件艺术品做维护,但是长期来说很难维系。艺术品损毁后无人修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重视程度不够。“任何的艺术作品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老化损毁,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国际上一般会有关于公共艺术立法的文化政策,这个政策包括遴选管理组织、后期维护等。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这套机制和政策保障系统。”

  针对现在地铁内文化空间利用率低,图书馆、画展等公众参与程度低,甚至看不懂的现象,王中表示,不能因为现在暂时没有什么人看,就不去建设和运营这些文化空间。而是应该先做起来,逐渐引导一代又一代人去进入这些文化语境中,整体提升民众的审美意识。“关于城市建设,我曾经提出软城市、硬城市的理念。硬城市是指城市的功能设施。经过几十年发展,我们的功能设施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软城市就是城市中的文化艺术,目前,这种内涵式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现在,地铁内的这种文化空间,实际上是属于引领性。我相信,随着我们城市的建设发展,这种文化空间慢慢地会越来越多。虽然现在参与度不高,但趋势是好的。”

网友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网站帮助
copyright@2006-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15035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