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岁的陶强法,7岁便跟随父母响应团中央号召,登上浙江台州大陈岛,开启了垦荒之旅。这趟“旅程”,一走就是60多年。
扎根海岛60年,大陈岛早已成为陶强法内心深处的家园。对自己的老家宁波象山的生活早已模糊,而在他年少的记忆里,全是跟随父亲和垦荒队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劳作的画面。
“我总记得他们的手,都是黑黑瘦瘦,却很有力量。”陶强法说,正是记忆里的那些手,一点一滴、寸积铢累,把大陈岛改造成这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今,作为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梅花湾村党支部副书记,陶强法开启“新时代的垦荒”,续写着崭新的海岛故事。
和垦荒精神一同成长
把时间回拨到1966年,那是陶强法来到大陈岛的第9个年头,家里捉襟见肘,兄弟姐妹众多,作为老大,16岁的陶强法只得辍学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养家。
“刚开始学徒做了几年,烧饭的伙夫做了几年,再然后就跟着帮忙拉网。那时候也没什么工资,一个月能领38斤米,但至少家里人都不会饿肚子了。”陶强法回忆道。
当时,大陈岛生活条件极为简陋,在海上多待一分钟就是多一分的危险,渔民要做的就是跟时间赛跑,尽可能地缩短海上漂的时间。
“一般一次出船三四天左右,在船上是没有睡觉时间的,我们都是日夜不停歇地捕捞,一网放下去大概45分钟,就趁这个间隙稍微眯一会儿,差不多刚睡着就要起来,尤其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非常难熬。”陶强法说。
就这样在船上熬了十年,凭着他的吃苦耐劳,陶强法的身份从伙夫、学徒、船员,终于“熬”到了机动船的船老大兼卫星远洋队的队长,而这个身份的背后是他在大队里每个月产量永远稳居前二的实力。
谈及那时的艰辛,陶强法说,“到现在还会做梦梦见自己在海上捕鱼,但那时好像从来都不觉得苦,整天看到垦荒队员们在农田里辛苦劳作,跟他们比起来,就觉得自己的日子也算不了什么了。”
图为:陶强法60载续写大陈岛蝶变故事 椒江供图
图为:陶强法60载续写大陈岛蝶变故事 椒江供图
开启新时代的垦荒
新世纪以来,随着老一辈的垦荒队员功成身退,年近五旬的陶强法却琢磨着,还能在大陈岛上做些什么?
彼时的大陈岛,虽然还未成为休闲旅游海岛,但却不时有游客前来问询是否有吃饭、住宿的地方。看着经常有游客坐小船过来,吃吃海鲜、吹吹海风。陶强法琢磨着或许大陈岛发展服务业的时候到来了。
2001年,陶强法和家里人合伙向镇里租下一栋楼,开了这家“名弘宾馆”,也成了大陈岛最早开张的旅店之一。
五六月的大陈岛,碧海蓝天、风光旖旎,正值旅游旺季,每天都会有顾客寻上门、办理入住。陶强法时不时与游客闲聊几句,问问是哪里过来的,然后耐心地为对方讲解岛上的风土人情。他很乐意将从父辈们手里接过的美丽海岛,介绍给每一个旅客。
对于陶强法来说,在海岛的60年是一段充满艰苦、辛酸、欢乐和激奋的难忘岁月。踩着这片被大海孕育的土地,见证海岛从一片荒芜到欣欣向荣的历程,扎根海岛成了陶强法永不后悔的抉择。
续写海岛新故事
受老一代垦荒队员的影响,陶强法于1980年正式入党,也是从那一年起,陶船长多了一个新的称呼——“陶村长”。三年一次选举的村长,陶强法这一当便是将近40年。
原卫星村八九百岛民将自己的幸福生活放心地交到他手里。多年来,陶强法不负众望,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为岛上群众解难事、办好事、谋福利。
如今大陈岛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发展带来的系列难题也让陶强法陷入沉思之中。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陈镇梅花湾村由原卫星村和大沙头村合并而成,本是个淳朴而美丽的海边渔村,但因渔民出海归来后,习惯直接将网具、铁锚、笼架等随处丢放,导致房前屋后、小路墙角垃圾堆积,夏天蚊蝇横行,令沿街、沿巷、沿路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陶强法联合村两委以身作则,并发动全村村民齐动员,实行划片区域管理。通过出台全村环境整治规章制度、为村民发放垃圾桶、不定期开展卫生巡查等形式,不断加强常态化管护机制,进行绿色生态环境整治。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陶强法的带领下,卫星村(现已并入梅花湾村)逐渐发展成为大陈岛的集镇中心,村集体经济实力占大陈岛之最,被评为浙江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等。
如今,走在梅花湾村村落里,道路两旁摆放渔网、笼架的情况几乎“绝迹”,街面环境整洁卫生……美丽海岛旧貌换新颜。
坚守海岛60载,陶强法的努力得到了岛民的认可,而大陈岛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一代的垦荒故事还在继续谱写。(完)
- 上一篇:重阳,传承尊老敬老的中华美德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