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对“中年”越来越不友好的时代。如果说“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1992年生人已经正式步入中年”“油腻中年男”等说法,更多算是一种自嘲和调侃,那么,在职场中,客观存在的“35岁”现象却注定让每个人都感到不安。
35岁从何时开始成为职场中人的一道坎儿,具体已经很难考证。但是,诸多或明或暗的职场现象,却在提醒每个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那道坎儿就在那里。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是,绝大多数公务员岗位都要求报考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35岁已经算得上是绝对的“老人……
对“中年人”的“歧视”无处不在的另一面,是整个社会对于年轻价值的推崇。在职场之外的文化、消费等等层面,我们都能发现,这是一个围绕年轻人运转的世界。在互联网文化主导世界的今天,互联网简直成了年轻文化的代名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乃至新“话语”,让每个人都有一种“稍不留神”就跟不上时代节奏、被淘汰的焦虑。
过去,年长代表着一个人的资历、威望、经验。但现在,在快速裂变的社会中,它对应的是传统、守旧、落后。面对年龄相差三到五岁就可能形成代沟的现实,经验反倒成了限制一个人“进步”的枷锁。互联网企业的35岁以上人群的危机感,可想而知。近年来,老年群体在舆论场屡屡引发争议,由此也可以看出端倪。
某种意义上,中国“触网”20多年来,社会文化和商业发展的演进,就建立在不断推崇年轻甚至讨好年轻人的基础之上。尽管这也可能让不少人感到无奈和不适,但形势比人强,也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认为社会必然是在这样一代代的推陈出新中向前发展。年轻人必然“前赴后继”,前辈必然被“拍死在沙滩上”,这是过去多年现实所告诉人们的“常识”。
但是,目前的事情可能已经在起变化。颇为巧合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互联网巨头,像BAT都已经过了或即将迎来自己的20周岁生日。这意味着当年最早加入这些公司的员工,他们中最年轻的也都处于“四十不惑”的阶段了。这部分人,除少数高管之外,目前很可能已处于互联网企业的鄙视链底端,面临着职场的天花板。
也许有人会认为,互联网企业不像过去的国企,很少有人会在其中干一辈子,多数人可能在中年危机到来前早就离开了。有统计显示,亚马逊员工平均年龄28岁,谷歌30岁,华为27岁……而整个互联网行业,只有26岁。这个数据是否精准不得而知,但是,互联网企业的年轻化却是事实。
不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茬茬年轻人“无限”循环支撑互联网企业所构筑的“黄金时代”,或者说,互联网公司所能够抓住的年轻红利,终将渐行渐远。在这种大势所趋面前,35岁以上“老”员工如何在互联网公司继续“混”下去的话题,在另一个角度说,其实就是互联网企业将如何与35岁以上员工“和解”,并依靠整体让不再那么年轻的员工获得持续发展的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的“老化”及严格的科层制对于年轻人成长空间的挤压,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但是,基于社会人口结构老化的客观现实,中国过去多年过度推崇年轻的社会文化,以及由此强化的种种或明或暗的年龄歧视,并在此之上所形成的社会发展路径,也到了一个不得不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刻。
有预计显示,到203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类历史上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也将首次超过17岁以下人口。
在新的人口结构下,如何建构一种“中庸”的、更开放的社会年龄文化,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关乎企业发展和职场文化的健康,更关系着社会的运转效率、压力分配等与所有人有关的大问题。较之于目前调侃“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会不得不接纳“50岁的小伙子”。
- 上一篇:女孩被殴打致伤与班主任无直接关系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