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杭州一位女子由于在公交车上拒绝把专座让给一位老太太,遭到七旬李老伯拍照,并称要将照片传至网上,女子担心被“人肉搜索“,要求老伯将照片删掉遭到拒绝后报警。
无独有偶,前不久,一篇名为“不要吵姐,姐在复习,没空给你让座”的照片在网络曝光。发帖网友讲述:一个女学生坐在座位上看书,一对老夫妻上车后,老太表示老伴身体不好,希望女生让个座,谁知女生来了句“我要复习功课”。于是,气愤的乘客用手机拍下女生的照片发到网上。
两则事件立即引来大量网友关注,不少人纷纷效仿,将拒绝让座的乘客照片发至网上。对此,律师表示,让座只是一种道德行为,法律并没有相关规定,给不让座者拍照,有侵犯隐私之嫌。但不少民众表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应该被曝光,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有助于敦促年轻人提高道德素养。
让座,这件本来无伤大雅的“小事情”,由于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因此总会在民众中引发“新交锋”,而从不同人的不同讲述个案中,其中社会道德价值的多元视角值得关注。
类型1:
不让座者是“道德罪犯”?
“我是一个怀有七个月身孕的孕妇,肚子挺得大大的,尽管这样,我坐公交车很少有人给我让座。有时候真的不想去挤公交车,可是因为经济的关系也没有办法。有一次在车上,突然感觉很难受。朋友便请求一位男士让个座,谁知刚一转身就被旁边的一个妇女坐上去了。朋友解释说,这个位置是男士让给我这个孕妇坐的,妇女随即便跟朋友吵起来了。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在这个美丽的大城市,连给孕妇让座都成了苛求……无奈啊!”
章女士发帖讲述自己的遭遇,进而引来许多网友的支持。一位网友说,她也遇到过有老人、孕妇或抱小孩的乘客坐公交车,却没人让座的情况。“有的人宁可自己和孩子各占一个位置,也不肯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真叫人寒心!”
网友“故事狼”认为,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程度,“你去了一个城市,公交车里满是年轻人坐着,而老人们颤颤巍巍地站着,你对这个城市会怎么看?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是什么印象?”
网友“无瑕”说,“大家都有老的一天,自己老婆也会大肚子,年纪轻轻,就算工作很累或身体不适,站一段路还是有力气的,将心比心吧。”
“我对个别人的素质感到无语。如果你老了,或者有个80岁的爷爷奶奶,坐公交车时一直站着,你会怎么想?法律确实没有规定必须让座,但在道德的法庭上,那些不让座还振振有词的人都是‘罪犯’。”网友“小罗那”说。
中国调查网曾做过“上班一族应该为老人让座吗”的调查,参与调查的网友中,74.5%认为给老人让座是一个永远不变的道德定律,有超过84%的人经常或曾经给老人、小孩或有需要的人让座。
据记者粗略统计,在“让座”事件中,80%以上的网友和受访民众认为,尊老爱幼,帮助弱者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应该坚持和发扬。
类型2:
倚老卖老不值得体谅?
日前,化名“都香手机国学”的网民在网上发帖,呼吁网友们“不要给老年人让座”。他说,自己多年前曾因病坐车回家,虽然身体不适,他还是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结果,老人却把坐位让给了他活蹦乱跳的孙子。旁边的年轻人只好又给老人让了个座。这让“都香手机国学”感到很不快。“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哪类人应该主动让座而哪类人不必让座。因此,让座主要是基于道德和习惯。让与不让,只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
“每天下班,我疲惫不堪,肚子都饿瘪了。但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还是会让座,不过很快就后悔了,路上堵车,常常要站快两个小时才能到家,下车差点就昏过去。”这样的情况,使张怀旧(化名)“内心几近崩溃”。他认为,没必要用“道德”的外衣来掩饰自己的真实需求。
张怀旧的观点得到一些支持的声音。来自广州的小赵每天坐车上班,都会看到一些老人挤上车,只为赶着喝早茶、晨练或者买菜。“他们是否可以错时坐车,等过了上下班高峰再出门呢?”
记者发现,不少反对让座,特别是拒绝给老人让座的人,大多曾经“被让座”过,即对方主动提出要求,然后便理直气壮地坐下甚至一句感谢之语都没有。北京市民李先生说:“对给自己让座的人心怀感恩也是基本的道德素养。”
南京市民严小姐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某天她坐车到医院看病,两个50多岁的妇女,其中一位语气很不客气地要求严小姐让座:“你起来,给这个老太太让个座,她腿疼。”然后就上来拽严小姐。严小姐没有计较,站了起来。在两个妇女聊天中,她听到“腿不好”的人说,自己常骑自行车出行……
严小姐的丈夫气愤地说:“我赞成给需要的人让座,这保证了他们的安全。但有些人太不懂事,给他让座,他一屁股坐下,连正眼看都不看让座者,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才不管你是不是发烧、感冒、腰疼、腿疼,年轻人也不是个个身体好!”
有网友表示,在西方国家,一般不给有行动能力的老年人让座,以示对生命的尊重。“不能简单判断让座的就是好人,不让座的就是坏人”。
类型3:
让座是一种道德境界
来自湖南的网友“雪地漫步者”讲述了一次亲身经历:在某路公交车上,下班时间,一老妇和一年轻女子起了口角。事由大概是年轻女子不让座,老妇继而发飙,骂年轻女子没家教,老妇摆起了长辈的口吻:“你家没有老人吗?”年轻女子也不示弱:“我家老人有小车!要坐公车也不等上下班时间。”老人怒了,厉声说道:“我们贡献了社会大半辈子了,哪有你这样不体谅老人家的?”年轻女子立即回敬道:“我现在还在水深火热地贡献社会,上了10小时班站了10小时,哪有您这么不体谅后辈的……”
就在两人争吵时,不少乘车人开始责怪年轻女子没有公德、不尊重老人家,迫于舆论压力女子提前下了车。
“我感到让与不让现在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北京市民郑伟女士说:“原本让座后的自我道德升华与欣赏,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变成了被迫与无奈,这种感受并不好。”
许多受访者和网友大多为上班族,他们工作辛苦,下班时很想坐下休息,却常常因为让座的问题而感到“纠结”,让座成为他们心中的一种“道德负累”。
网友“小鱼”有一次坐车只顾低头发短信,没注意一位刚上车的老人站在她身边。老人的女儿有点生气地说:“能不能让让座?”“小鱼”连忙让了座,但老人的女儿还在嘀咕:“现在的年轻人,一点道德都没有。”这让“小鱼”很郁闷,此后,她养成了习惯,每当公交车靠站上人,都要抬头看看有没有老人、残疾人、孕妇或者抱小孩的乘客,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马上站起来,“这也算是培养一种让座的技巧吧,否则被人叫起来让座,有点难为情。”
“老年人一般都比较节俭,不舍得打车,而年轻人工作辛苦,我们应该互相体谅。”网友“百年孤独”经常碰到让了座,别人一屁股坐下去连声“谢谢”都没有的情况,心里虽然郁闷,但他表示座位还是得让下去,“我宁可在别人赞许的目光中站着,也不要在旁人鄙视的目光里坐着”。
66岁的北京市民郑先生已经拿到了老年证,但他在坐车时遇到比自己年龄大的老人,依然会主动让座。他说,自己的一位70多岁的朋友就因为坐车没有人给她让座,在急刹车时摔倒,断了3根肋骨。“让座不必有多么复杂的目的,就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答谢。这,也是一种道德境界。”
让座,原本生活中的小事情,牵扯着道德的神经,因此每每一触即发,时时成为探讨话题。衡量让与不让的标准被简单地以年纪大小为区分,而个体差异、当时身体状态等内在因素很难被判断,也因此被忽视,这造成了一些人“绝不让座”的极端反应,同时也成为另外一些温和派的烦恼与纠结。而被让座者的反应,也是影响让座这件小事成为“大事”的焦点之一。
在道德的范畴里,“让座”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美德、私德、公德还是需要法律出面规范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能互相体谅对方,让座,或者被让座,就该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而美好的交流。年轻人再累多站一会儿也不会有严重后果,老年人,如果体力还可以,也不是非要被别人让座。让座就是个小事,别把小事搞成大事,甚至上升到公德、私德或者法律层面,那才是社会文明的悲哀。”北京市民郑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