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紧急逃生抢出时间
“42、41、40……”8月8日晚,新浪微博网友“宜宾生活播报”上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几乎与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同步,汶川县电视台弹出地震预警倒计时画面。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突然变成一段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当倒计时进行到38秒左右时,画面中房屋顶部的吊灯开始晃动——地震波及视频拍摄者脚下的地面。这套由汶川县地震部门在当地实施的技术系统为老百姓赢得了数秒的避险时间,这种技术,就是地震预警。
在地震发生前几秒甚至几十秒通过公共传播平台向民众发布预警信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积极探索地震预警技术的一个缩影。地震前的“读秒”警报,或将成为未来大灾之前的“救命神器”。
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
尽管各国科学家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攻关多年,但地震预报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地震预警就显示出了重要的价值。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是地震领域的专家,他表示,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在震中发生时,破坏性地震波在到达预警目标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快的原理,在灾难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及专用终端给出警报的技术。
在地震面前,以秒为单位的提前预警,实际价值有多大?
许绍燮指出,对于震级和烈度高、破坏力影响较大的地区,提前10秒预警也是很有价值的。比方说高速行驶的火车可以停下来,各类电站等大型工程可以紧急处理,人能及时在周围找到合适的避险位置等,能减少人员和经济损失。
《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第一波地震波到来前,如果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如果为20秒,则伤亡比能减少63%。
然而,这种预警技术仍然有弱点。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山有坦言,由于地震定位需要多台站接收地震波信息,震级估算也需要一定时间,地震预警信息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数秒甚至十余秒发出。因此,在震中地区的一定半径范围内是一个预警盲区,预警信息只能传达给离震中一定范围以外地区的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即使台站密度很大,地震预警盲区半径一般为30公里,而6级以下地震的可能破坏范围通常在几十公里以内,很可能就在预警盲区内,所以,地震预警对于6级以上大震才有防灾减灾意义”。
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发展迅速
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日本、墨西哥、美国等国家起步较早。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沉痛的伤亡提醒着人们在地震面前及时防灾避险的重要性。由此,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
2008年8月,中国地震局向科技部提交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建议书。同年6月,在成都地震和科技部门的资助下,民营企业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也开始了技术探索。
几年间,来自地震系统的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攻关,已经掌握了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开始了技术试验。当前,我国已在福建、首都圈和兰州地区建设了地震预警试验示范区和示范中心,广东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
其中,福建省地震预警系统已于2012年9月投入试运行,成功处理了2013年6月2日台湾南投6.7级、2015年4月20日台湾花莲海域6.4级等地震的预警。在今年2月6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中,福建省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27秒发出预警信息,为福建沿海城市提供了50秒的预警时间。覆盖福建全省的地震预警系统有望于今年年底正式对公众服务。
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四川、云南一些县市合作研发使用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4月发生的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中,芦山县城提前5秒预警,成都市提前28秒预警,但所发布的预警震级为6.4级。而在后来的鲁甸地震和本次九寨沟地震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预警系统也有提前数秒甚至数十秒预警的表现,本文开头提到的汶川电视台发布的地震预警,正是来源于该公司这一技术在当地的应用。
此外,除了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大众传播平台渠道,还有个性化的地震预警服务出现。记者登录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出了几款与地震预警相关的软件,包括“中国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地震检测器”等。这些应用利用现有预警技术,也具备即时发布地震预警的功能。
“地震预警的技术难度很高、预警信息的社会影响力极大,因此对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要持谨慎和客观态度,社会力量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之下参与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可以作为国家预警系统研究的补充。”李山有说。
国家级预警系统年底前上马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地震预警系统研发成功后,都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试运行方能正式投入使用。如日本在2003年就建成了地震预警系统,试验运行4年后才于2007年正式运行。
据李山有介绍,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大工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目前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预计在今年年底前上马。
按计划,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成。届时,如我国几大重点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将能提供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包括站点观测、数据处理、信息发布、网络和运行保障五大系统。除了能为重点区域提供秒级的地震预警服务,还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1分钟至2分钟发布地震基本参数速报信息、2分钟至5分钟发布烈度速报信息、30分钟至24小时持续提供地震灾害评估信息。“届时,国家地震预警系统将为全国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产品。”李山有说。
(本报记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