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荔枝会引起儿童得手足口病?最近,有关荔枝的这一谣言甚嚣尘上。事实上,网络上关于食品的种种所谓“揭秘”谣言一直层出不穷。近期,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发布微信食品类谣言数据报告。人民网“求真”栏目和您一起看看这些频繁出现的食物谣言是如何产生,又如何进行甄别。
研究人员在对2012年至2014年的食品类事件做真假辨别时,发现存在15.93%的虚假信息;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微信中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1227篇文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食品安全有关“谣言”数量较多。
>>食品类“谣言”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研究人员发现,常见的食品“谣言”类别主要有零食小吃、肉制品、果蔬及转基因食品。这些食物都是跟我们每日饮食密切相关的蔬果、家禽。作为每个人日常饮食必备的食物,相关的“谣言”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担忧。
方法一: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得惊人的原料
肉制品的“谣言”,例如《近期的猪肉还是不要吃了(转)》,常常通过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带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来引发公众的恐惧情绪。
方法二: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
水果蔬菜类的“谣言”,最常使用的造谣方法就是“食物相克”及夸大不当食用方式引发的严重疾病。
如《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错可能致命!》一文列举了10种常见蔬果不能食用的部位,其中就包括土豆皮和韭菜叶等日常食用的蔬果部位。
方法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
这种造谣方式迎合人们急于寻求健康良方的心理,把普通食物包装成具有强大保健功效的食品。
如《妇女生孩子在坐月子时落下的所有病根都能根治的偏方》及《每天仅一勺!一个月打通血栓!还你干净通畅的血管!后悔知道得太晚了!》
方法四:在标题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进行传播
这些食品安全类的“谣言”往往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如《镇安凉皮出大事了》、《这是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太可怕了,晚餐决不敢贪吃了!》、《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错可能致命!》
食品相关的“谣言”常常会与疾病相关,标题多带有“可怕”“恐怖”“致命”等唤起恐惧的词语,来激发读者的死亡恐惧情绪。
方法五:通过以成功人士为目标群体的公众号进行传播
这些食品类谣言把目标群体定为成功人士,利用他们在事业成功后更注重健康的心理,以宣扬食品安全为爆点,散布食品安全威胁谣言。
如XX富翁俱乐部:《近期的猪肉还是不要吃了【转】》;全球XX富翁俱乐部:《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
>>何为食品类“谣言”元凶?公众焦虑感与心理距离
报告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相关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公众对健康疾病、食品安全问题普遍感到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网民只能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并进行自我教育。由于这些谣言比较符合公众日常生活的经验、比较容易引发公众对食品问题的担忧,因此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而与公众心理距离近(即大家感觉上离自己近)的议题、尤其是可能给正常生活带来威胁的议题更容易受到关注,也容易引发转发传播等行为。食品安全就是与公众心理距离特别近的一类议题,再加上食品又往往和人身安全、疾病养生关联在一起,更易被关注和传播,这也是为什么食品类“谣言”始终野火烧不尽,年年月月有翻新的原因。
>>五招教您火眼金睛识别食品类“谣言”
针对成出不穷的食品类”谣言“,研究团队总结出其主要造谣手法,教您识别此类谣言。
一、渲染食品恶劣的生产环境和原料肮脏;
二、强调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
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
四、在标题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进行恐惧传播;
五、让你觉得自己生命很宝贵,食品安全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编后语:
民以食为天,关注饮食安全问题无可厚非,也十分必然。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民也应学会自我甄别信息真伪。对于那些传的玄乎其神或是耸人听闻的内容,别抱着“顺手转发、善意提醒”的心态,搞得人人自危。通过网络搜索,从正规媒体、机构查询资料,一起成为网络谣言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