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仿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红头文件、红字信封、红色印章,异地开户、假身份证……犯罪嫌疑人蓝某想利用“纪委”名义恐吓行骗,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透过此案反思一些问题,很有必要。
伪造件现各地
记者最近到南宁市刑侦支队了解该案案情。
在一间办公室里,刑警老黄从一个档案袋里拿出厚厚的一摞信件拍在桌上:“一共12封,都是举报人上缴给自治区纪委的。还有些信件对象不明,尚无法收集。”
2007年11月上旬,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接到玉林、河池等地纪委报告,发现当地出现假冒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文件,要求收件人限期向一个名叫“中纪委”的账户缴交罚款。
每个信封里只是一张印有“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文件”的红头文件。文件标题为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关于对某某的处罚决定,各信格式一致,只是名字不同。
信件内容大意为:某某同志,群众举报,反映你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经查确有重大嫌疑;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纪委文件,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对你给予警告并罚款,请于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罚款缴至“中纪委”账户……
收信者多为基层学校和卫生所的负责人,罚款的数目从3000元到1万元不等。信件落款处印有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字样的红色公章。
文件的高仿真度和行骗者的大胆妄为震动了相关部门。自治区纪委案件承办室的同志介绍,近年来,广西曾多次出现假冒纪委、监察机关、执法机关、行政机关等行骗的案件,但像这样假冒红头文件行骗的还是首次。
自治区纪委及公安机关经过一个多月缜密调查,最终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陆川县青年男子蓝某身上,将其抓获。
伪造文件
蓝某30岁出头,大学文化,未婚,案发前的职务是贵港市某饮料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人事部经理。该饮料公司董事长潘某对他的评价是,“脑瓜活络”。“脑瓜活络”的蓝某对公司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不甚满意,“总想搞点钱”。
2007年10月上旬的一天,蓝某在办公室看新闻,一则假冒领导行骗的案件“启发”了他。
“接下来我一直思考,如何实现既能达到威吓效果又无须自己出面冒险?”蓝某在南宁市刑侦支队审讯室向记者忆述,最后他决定采取信件恐吓诈骗的方式。
为避人耳目,他利用晚上时间一个人躲在办公室操作。打开广西纪检监察网,网站里丰富的文件和案例资料令他欣喜。
由于不少案例出现在基层,他把目标对准各地基层干部。在网上搜寻对象和地址时,他把目标缩小在基层卫生院和学校负责人身上。他对记者的解释是:“这些人可能有不正当收入且没见过大世面,风险小且容易得手”。
他着手制作信件。对照下载的文件范本,中文系毕业的蓝某一字一句模拟范本的语气、行文,初稿形成后再反复琢磨和修改,直至满意。最后是制作红头文件、印章以及信封。
去年10月的一天,用于行骗的文件出炉。
信件制作完毕,蓝某跑到贵港市街头,记下一个涂在墙上的“办证电话”,用公用电话拨了过去。
地下“办证公司”在蓝某交了10元定金后,两个小时后即派人把伪造的“身份证”送给蓝某。蓝某一共花去100元。按照蓝某的要求,“身份证”上的名字叫“中纪委”,照片是假的,模样跟他相似。
揣着假身份证,蓝某跳上了开往宾阳县黎塘镇的班车。他来到黎塘镇邮政储蓄所,把这张名叫“中纪委”的“身份证”塞进柜台,要求开个账户。
“你叫"中纪委"?好奇怪的名字哦!”工作人员说。“我就叫"中纪委",从小就这么叫过来的。”蓝某说。工作人员没有再问,低头办起了手续,蓝某松了一口气。账户开好后,蓝某开始撒网。
感觉身上绑了个炸弹
去年11月初的一个周末,蓝某坐火车到南宁,一个牛皮纸包紧紧攥在手里,里面是20余封精心制作的诈骗信。
把信投进邮筒前,恐惧令蓝某犹豫不决。这种恐惧在他制作印章时曾经出现。蓝某对风险非常清楚,“一旦出事就是触犯刑律”。蓝某再次从头到尾审视自己的计划,自认为天衣无缝。
蓝某站到了邮筒前。当最后一封信塞进邮筒后,他的心开始猛跳,“我就感觉身上绑了个炸弹……”
他回到贵港,“等鱼儿上钩……”
等待的日子十分痛苦,那颗“炸弹”让他寝食难安。宿舍靠近路边,每当警车经过,他便心惊肉跳。
蓝某心怀恐惧,仍按时上下班。
一个多月过去了,似乎风平浪静。此时,抓捕网已悄然张开。
今年1月9日上午,七八个陌生人突然来到饮料厂办公室。蓝某立刻慌了。当专案组的同志亮出纪委身份和警察身份,蓝某彻底瘫软在椅子上,全身抖个不停。“"炸弹"终于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