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2月31日电(柴燕菲 赵晔娇 郭其钰)在浙江,有一座象征着“平安”的鼎。夺鼎难,连续3年成为平安市、县(市、区)才能拿到平安鼎;守鼎更难,连续12年才能捧得平安金鼎。
平安,是治国者的宏大理想,也是老百姓的朴素追求。2004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平安省份,力争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从“小治安”到“大平安”,平安浙江的15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正助浙江走向社会治理现代化。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15年探索实践,浙江成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为“中国之治”贡献了平安之制度、平安之治理、平安之智慧。
平安之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在浙江,率先从省域层面开展的平安建设探索为治理现代化擦亮了平安底色。
时间回到2003年,彼时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的浙江首先感受到了“成长的烦恼”,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和代价不断上升,社会治安、公共安全不断出现新情况,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
发展与稳定如何并重?富民与安民怎样共进?2004年,浙江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指出“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看来,“平安浙江建设不是就平安论平安,而是把社会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强调社会建设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作用。”
创新理念下,一系列机制应运而生,回应群众对平安建设新期待。
每个月初,一张“经济报表”,一张“平安报表”,都会摆在浙江各级党政领导的办公桌上。多年来,“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已成为该省领导干部的工作常态。
“我们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平安办主任朱晨表示,统筹抓好“经济报表”和“平安报表”,就是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
由“一把手”担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此前在各地也不多见,而平安浙江建设让这样的机制成为常态。各级党委均建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
15年来,虽然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平安浙江建设坚持一张蓝图、一个目标,该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始终保持“零增长”。“难夺”的平安金鼎,在浙江各地已有70余座。
平安之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建设浙江特色基层治理体系”,是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题中之意。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50多年来浙江社会治理紧紧扭住群众工作这条主线,使平安建设的根基坚如磐石。
一张长桌,两排椅子,杭州“湖滨晴雨”民情民意工作室就坐落在一个普通的居民区。平日里,民情观察员们围坐在长桌两旁,一起讨论“家务事”。
老旧小区停车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民情观察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民情观察员张鑫泽认为,以立法来规范停车治理和小区管理,对提升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民情观察员张秋国说,“希望杭州出台相关条例来整治和规范当前机动车停车泊位无序管理的乱象。”
社区问题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只靠政府工作人员,难免挂一漏万。当地居民郑欣说,“民情观察员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小、微,但是具体、直接,给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
“这种治理模式在架构设计上就是要社会参与,让社会组织、民众都能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大家共同承担责任,这样政府的负担也会减小,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则会更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评价。
如其所说,近年来浙江在平安建设中打破基层社会治理“自上而下”的线型治理模式,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网状治理模式,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作用,充分释放微主体的大能量。
目前浙江已结成一张覆盖全省的服务“大网”,共划分6.9万个网格,配备30余万名网格员。还有200多万群众主动加入到平安志愿者队伍中,杭州的“武林大妈”、湖州的“平安大姐”、桐乡的“乌镇管家”……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网上网下,成为城市平安最稳固的基石。
- 上一篇:暴力伤医何时了?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应多管齐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