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辽宁沈阳市民王彦因为坚持和儿子每年在沈阳的中山广场拍一张合影,而受到网友的关注。从1985年开始,每年国庆节期间,王彦都会带着儿子在中山广场拍一张照片作为留念,“一下子坚持35年,放在一起看就感觉很有意义了,儿子虽然在外地工作,但是今年他和我说好,国庆节还是会回到沈阳拍一张照片,把家里的这一传统延续下去。”王彦说。
35年前用9毛钱拍了第一张照片
王彦出生于1955年,今年64岁,退休前一直在银行系统工作。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的儿子是1981年出生的,1985年国庆节期间,他和儿子路过沈阳的中山广场,看到广场上有拍照的人,就临时起意,说要和儿子拍一张照片,“那个时候自己没有相机,花9毛钱拍一张照片,三天后拿着单子去取照片。”到了1993年,家里购买了相机,王彦的爱人就变成了他们的“摄影师”。
王彦说,“我是沈阳人,在这里出生,早些年在外地生活过几年,后来回来参加工作,单位就在中山广场边上,对这里特别有感情,所以合影的地点也选择在了这儿。”
1986年,王彦又和儿子来到了中山广场,在同样的角度又拍了一张照片。“头几年还没有意识到想要一直坚持下去,只想留个纪念,但是年头长了,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想着一定要每年都来拍一张,坚持下去,然后这一坚持就是35年。”他说。
每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
北青报记者从王彦父子的照片上看到,他们所选择的角度一直相差不大,但是随着年代的变化,他们身后的背景以及身上的着装都在发生着变化。
“1985年的时候,我穿的是中山装,算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衣服,后来单位的工装变成了西装,最近几年我退休了,所以穿着就变得稍微休闲宽松了一些。”王彦说,“第一年拍照片的时候,我儿子身上穿了一件小红马甲,后来的很多年,都让他坚持穿着这件小马甲,再后来他长大了穿不上了,我还让他拿在手里拍过。”
北青报记者看到,除了王彦父子身上的着装,他们周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场周围的建筑越来越高,周边广告牌上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其实每一张照片都有一段故事,2000年拍的那张照片,我手上打了石膏,当年因为外出吃饭的时候受了伤。还有一年是在夜晚拍的,因为那天白天实在是太忙了,只能等到晚上应酬结束了带着儿子去。2002年儿子去英国留学,国庆假期没有回来,是当年的12月补拍的,所以我们穿了棉服。”王彦说。
约好了带着下一代一直拍下去
王彦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的儿子在国外留学7年,现在在天津工作,但是他还是要求儿子每年国庆节尽量回家,拍一张合影。
“孩子现在也在银行系统工作,平时比较忙,但是今年国庆节,还是提前调整了时间,我们约定会在假期期间再去中山广场拍照。”王彦说,“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关注我们的照片,其实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小家庭的故事,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关注,或许是因为这些照片也在反映着时代的变化。”
“以后有了孙子或者孙女,希望能够带着他们也来到这里一起拍照,等我老了,坐着轮椅也要坚持来。”王彦说,“我现在有时候和孩子开玩笑说,等我以后‘变成’了照片,要带着我的照片来,让家里把这样的记忆延续上100年。”
- 上一篇:来自祖国的爱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