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摄氏度的炉前,他与喷溅的钢花距离最近,以加厚阻燃服为护身盔甲,用“火眼金睛”判断钢水温度,用心炼就一炉精钢。这是中信重工金牌首席工人杨金安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写照。
多年来,作为中信重工冶炼车间电炉班班长,怀揣着与钢炉同样炙热的赤诚之心,凭借着高超的冶炼技艺,杨金安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核电用钢、航天用钢、航母用钢等一个又一个难题,打造出国内乃至世界上冶炼能力最大的炼钢系统,一举扭转了我国特种钢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喜欢军人坚韧不拔意志的杨金安常说,如果将冶炼车间当作战场,自己就是驻守在钢炉旁的一名“钢铁战士”,愿意奉献一切。
熔炉淬炼“钢铁战士”
156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动辄数百吨的钢水、铸就硕大粗笨的零件,这些都是冶炼车间的标签,钢铁工人的工作在人们的印象中也被定格为“豪迈而粗犷”。
“炼钢可不是个粗活,里面藏着太多学问,比绣花还考验人的细致和耐性。”杨金安说,钢的五大元素是碳、锰、硅、磷、硫,不同类型的钢,主要原理就是控制钢水中各类元素的配比,“如果钢筋级别要求很高,这一环就需要把一些成分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有时候要调到小数点后好几位。”
在钢铁冶炼过程中,要进行数次的碳含量和钢水温度检测,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杨金安练就了“火眼金睛”的绝活。
“现在我取一勺钢水,泼在地上,根据它的发擦量,就能判断出它的碳含量,看炉渣的温度,就能判断钢水的温度。”每次演练展示,杨金安总是一脸笃定。就是这项仅用肉眼就能准确判断温度的绝活,因为减少了冶炼中的能耗,一年能为企业节约上百万元的电费。
炼钢工,其实是铸锻公司生产一线最辛苦的岗位,生产作业劳动强度大、粉尘多、温度高、噪音强,车间里烟尘弥漫,钢花常落到身上。尤其是夏天,车间的温度一般都在55摄氏度上下。
但就是这个“又苦又累”的岗位,在杨金安眼里却“挺有意思的”。50多本“炼钢笔记”,见证他工作30多年来对炼钢的用心和执着:钢水冶炼时颜色的变化、炉中翻滚的钢花尺寸,每日工作安排、炼钢种类、材料、大小,以及每炉钢水的电耗、氧耗等,都一一记录在册。
“不仅有日常的炼钢细节,还有他自己对生产难题的剖解分析和经验总结。大家都知道,那是老杨的炼钢‘宝典’和创新‘大数据库’。”中信重工冶炼车间副主任朱帅说,工友们都感觉他对炼钢到了一种痴迷的境地,所以他这一干就是30多年,从没抱怨过一次辛苦。
创客群3天两创纪录
走进杨金安的创客工作室,门外是轰轰烈烈的机器运转声,门内是杨金安打造的创新平台,工作室柜子里陈列着几块其貌不扬的钢铁块,块块都“价值连城”,石化加氢用钢、军工用钢、航空航天钢、核电钢……每一个钢种的诞生,都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现在建立的是一个‘创客群’,都是冶炼系统的工人技术骨干和铸锻研究所的优秀技术人员。”杨金安说,炼钢如打仗,单枪匹马势必敌不过千军万马,团队协作尤为重要。
中信重工出产的重型装备以“大”著称,材料强度、合金成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增加大量的返工费用和工期,所以打好炼钢第一战至关重要。而世界最大的铸钢件——1.85万吨油压机520吨重的上横梁,就是杨金安的创客团队以十炉冶炼、六包合浇的方法浇铸出来的。
在杨金安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创客”团队还在3天之内两创纪录——国内最大规格、重达338吨的加氢钢锭以及直径7.2米、重达204.8吨的国内最大管板锻件先后完成浇铸,且加工水平超过了既定工艺精度的要求。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客’精神,更需要‘工人创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公司的期望和重托,不负这个大平台、大工业和大时代。”杨金安说。
在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一个个重大课题被攻克,一项项创新合理化建议被提出。各项荣誉纷至沓来,杨金安先后获评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首届十大“中原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遇到一个炼钢工好苗子,杨金安都会如获至宝,毫无保留地把所学技艺传授给徒弟。
除了参与年度重点课题科研攻关外,对于年轻工人的培训,杨金安注重优化操作方法,传授实践经验和诀窍,不仅一起探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固化每一个特钢项目的冶炼方法,更鼓励徒弟们成为战无不胜的“钢铁战士”。
“炼出世上最好的钢”
炼钢需要经验,更需要技术创新。石化加氢用钢有很高的附加值,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且质量不稳定。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杨金安蹲守厂里两个多月,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分析数据、讨论优化,终于形成了一套典型工艺。如今公司已冶炼合格加氢钢水数千吨,创造价值2亿多元。
超超临界转子钢,是一种高难度、高附加值的钢种,一般被广泛运用在电力领域,由于炼钢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国内许多大公司经过多次试产都没成功,长期以来,我国所需的超超临界转子钢几乎全靠从国外高价进口。
杨金安至今难以忘记炼就超超临界转子钢时的场景:从凌晨5点开始,直到下午2点多,他紧盯现场,寸步不离。每隔几分钟,就要记录一次数据。因为太全神贯注,炼钢结束时,竟然没有感觉到全身早已被汗水浸湿。
而本子上满满好几页的笔记,则再现了炼就超超临界转子钢那天的紧张。
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和试验,最终,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炼钢工艺流程的反复推敲,终于顺利炼出了这个钢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如此,炼钢成本也大大降低。
“要不断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为啥?因为我节省1分钟,每台炼钢炉就能节省400度电,够普通家庭用1年了。”杨金安说,他也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实验,在跟踪3580吨钢水后,将电炉的寿命提升了近1倍,原本开78炉就要中修一次的电炉,延长至102炉次,最高120多炉次,“省电,省钱,每年每个炉能省上百万元。”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谈到工匠精神,杨金安说:“大时代有大工业,大工业出大工匠。作为大工匠,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用持之以恒的创新,炼出世界最好的钢,在世界炼钢行业打造属于我们中国的金牌产品。” (制图 张菁)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张菁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提出的要求。
工匠是产品质量的缔造者,是“中国品牌”的传承者,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的践行者。拼品牌、拼质量、拼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推动迈入质量时代,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用匠心铸就质量之魂,带动广大劳动者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杨金安说:“炼钢比绣花还考验人的细致和耐性。”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精益求精的劲头,才练就了他“火眼金睛”的绝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人创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这个大平台、大工业、大时代。”难得我们的工匠有这样的感悟与追求,不断研发创新、培育新人,为“中国品牌”、金牌产品助力。而作为回馈,应更加注重对技术工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给工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加大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让技术工人更加坚信,通过踏实工作、刻苦钻研能够获得成功,创造美好生活。
- 上一篇:春暖花开病毒传染高发 猫猫狗狗还好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