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边的传销勿被暴利诱惑
事件
据本地媒体报道,自去年12月起,梅县某中学初一3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郭某利用教师身份博取学生家长、朋友的信任,以安全、高收益、合规为诱饵,大肆宣传非法网络平台,通过加微信、建微信群、发朋友圈等方法,发动他人投资抢购平台项目,从而自己赚取提成,被其蛊惑参与其中的家长和朋友遭到重大的金钱损失。
分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郭某为人师表,却不懂这个道理,加入传销这一黑暗行当,且以教师身份博取家长、学生信任,将他们也拉进传销行当,既是违法行为,也有违师道。
教师的本职工作应是传道授业解惑,人们寄予教师极大希望和信任。他们是培养未来栋梁之才的“园丁”,本应专注于教学工作,如今却成为社会毒瘤传销组织的一员,直接毒害自己和身边人。本地媒体的报道中提到,受害人之一曹女士说,自己就是基于对孩子班主任郭某的信任,才减少了疑虑,陆陆续续投入共39000元到该非法平台。
“往熟人下手”是传销分子的常用伎俩之一,越是熟人越是他们的“猎物”。针对亲朋好友打“感情牌”,使他们降低防备之心,进而达到“请君入瓮”的目的。当然,不能因这一次的事件否定整个教师群体,但也需提高警备之心,不管多熟的人,对于别人口中的高盈利产品都需留个心眼。
此事件中,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骗术经年不变,概念年年翻新。近年来,传销也进驻了互联网,各种网络传销案件久治不绝,拉人头、交纳会费、积分返利等,花样百出,模式不尽相同。每一次类似案件被破获后,相关部门都会发出警惕提醒。但过不了多久,往往又会有新的传销组织以各种的名义出现,继续坑蒙拐骗。网络传销的顽固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传统的传销伎俩“傍上”了开放的互联网,致使传销变得更加隐蔽、分散、复杂。南方舆情发现,网络传销手段有以下几种,第一是网络传销时常变换“传销噱头”,往往都是打着“股票分红”“会员制”等旗号,利用新概念来伪装,用虚构项目、虚拟货币等,吸引投资人获得收益、奖金,疯狂“拉人头”。第二是利用各种交友软件,假借交友的名义与他人聊天,在较短时间取得信任,通过交流家庭、环境、信念,放大人们潜意识中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传销组织往往扮得外表光鲜、头顶光环,事业成功且乐于助人,使人产生崇拜感从而乐于接受信息。第三是通过各类交流软件组织线下人员参加集中授课,“老师”大谈自己网销成功的所谓体会。第四是打着国家扶持、新兴项目等旗号吸引眼球,在宣传过程中,通过“断章取义”的手法编辑文字、图片、视频或建立虚假的网站链接到知名网站上,标榜自己为权威合法、前途光明的项目,掩盖其传销本质。
南方舆情认为,网络传销的治理已非一日,相关部门应意识到,与其被动跟着它走、疲于追赶,不如从法律上、制度上、根源上堵住它的路。
一方面,应该积极作为,针对网络传销这一新方式,加大打击制裁力度,在网络防控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堵住相关漏洞,加强区域协调,建立主动有力、部门协同的打击防范机制,以更有效的监管和更精准的打击,从根本上遏制非法传销不断蔓延的势头,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百姓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市民的防范能力,让他们对网络传销有所了解,谨防被骗。看清网络传销的套路,远离传销组织,才能避免误入传销陷阱。
作为普通市民,面对暴利时,一定要留个心眼,毕竟天上掉馅饼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
- 上一篇:老人遇车祸倒地大喊:我有医保不讹人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