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12月27日电(记者 林波)辅助智慧交通的智能机器人、可自动控制的信号灯、自动人脸识别系统……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警务工作实现了别样变迁。12月27日,第二届中国(宁波)“人工智能+警务应用”高峰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业内及专家学者齐聚,共探信息时代的警务“智慧路径”。
近年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中国多地创新了智慧警务工作。
以浙江宁波为例,近年来,宁波公安深入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不断构建完善智能警务新生态。当下,宁波公安大数据中心、智能警务亭等规模庞大、成效显著,智能警务应用能力持续提升,尤其是警务百度、“云智”平台等警务综合应用平台为公安实战工作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保障。
宁波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黎伟挺表示,要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契机,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大势,着力构建集强大计算能力、海量数据资源、高度信息共享、智能应用服务、严密安全保障、警务运行支撑于一体的大数据智能应用新生态,“最大限度发挥信息科技的倍增效应,为新时代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
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巡视员吴恒看来,宁波公安在推进大数据战略、打造智慧公安建设中,创新培育了“智能警务亭”、“阿拉警察”APP等诸多宁波品牌,很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将深入推进前沿技术落地应用,为宁波乃至全国建设‘智慧公安’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机遇。”
站位人工智能风口,做强警务“智慧大脑”成为诸多业内及专家关注的焦点。
挪威工程院院士容淳铭注意到,目前中国国内电子身份和电子存证主要依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建立中心数据库存储数据,无法有效解决不同证件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互通问题。
容淳铭以区块链技术为例,通过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方式,可以对数据确权,实现存储上不可篡改、流通流程可追溯,并促进数据的共享共用、增强数据在流通中的信任,“于区块链技术实现证照存证链不仅能实现证照信息自由流动,而且提供了原来互联网所不具备的防删除,防篡改等特性,将传统的由单实体来进行的背书,变成现在由多实体的共识机制来保证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的一个验证。”
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方璐则将目光聚焦到了“光场视觉”。她解释道,从第一代“单一像感器成像”到第二代“多像感器拼接成像”,成像还是依赖外环境结构一致化标定。
为了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方璐与其团队提出结构自适应光场成像新原理,建立了场景自适应光场感知新模型,突破了传统结构化相机阵列对标定的依赖,研制了十亿像素级阵列像感器宽视场高分辨动态光场成像装备,实现第三代“高分辨率光场成像”。
而该技术有望应用于对地观测、城市安防、智能交通等领域。
据悉,本次论坛期间还举行了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和共享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宁波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和智能视觉计算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完)
- 上一篇:上海警方交出反电诈“成绩单”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