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加强,群众对保健食品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与许多大众消费品一样,广告宣传是人们认知、购买保健食品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中出现了大量虚假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保健食品违法广告屡禁不止成为了社会的不和谐之音。虽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监管,使夸大宣传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仍然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 违法广告的形式
保健食品广告在形式上违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未经审批擅自发布或使用过期或虚假的广告批准文号。通过汇总分析浙江省2008年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名单显示,半数以上保健食品违法广告属于未经审批擅自发布。
另一方面是擅自篡改审批内容。随意修改广告词和影像,夸大功效进行商业欺诈,牟取暴利,误导广大消费者,危害群众健康。如“黄金搭档”广告曾篡改经审批的广告中带有“祝愿”性的用语,在广告中声称服用黄金搭档后,对各种人群的防病、健身、美容、补充维生素等需求都绝对有效果。
擅自篡改审批内容一般又包括以下几种:
——扩大保健功能,甚至宣传治疗疾病作用。一些保健食品广告使用医疗术语,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保健食品属于药品。如“增强免疫力”类的保健食品,通常被宣传成可以治疗、治愈各种恶性肿瘤;“辅助调节血脂”、“辅助调节血糖”类的保健食品,通常被宣传成可以治疗、治愈高血脂、高血糖。
——扩大适用人群。一些商家为了扩大销量,往往擅自扩大适用人群。例如,康欣胶囊把经监管部门审定的适用人群“血压偏高者、血脂偏高者”擅自扩大为“四高人群”,宣称其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和高血糖人士。
——断言或保证产品功效。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但是许多保健食品广告中都违规出现了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内容,极易误导消费者。例如,参杞康口服液广告中含有“3天一瓶、科学洗肾、奇迹出现”等不科学表示功效的断言。
——未标明应标注内容。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把保健食品当药使用会贻误病情,但是部分商家在发布的广告中未标明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保健食品不适宜人群及“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等字样。
- 上一篇:虚假违法广告整治
- 下一篇:打击违法广告需完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