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3月4日电 (记者 张桂芹)上午10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五道营村村民丁君方准时打开手机,在微信群开始线上剪纸培训课的学习。
“三天上一次课,主要跟着老师学习剪纸创作,老师再对我们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丁君方说,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出门,正月初八老师就开始线上教学了。
在老师常规授课的同时,学员还可以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上传到微信授课群,老师会对每一件作品进行逐一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并将自己的创作概念及创作手法以视频的形式传授给学员。
经过丰宁县政府有关部门、传承人老师和学员们的共同努力,剪纸作品变成了商品,目前在丰宁县各大景区非遗展销专区售卖。
丁君方几年前因患病没有了收入,生活还要靠老伴照料,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曾经一度陷入绝望。一筹莫展之际,2019年5月,村里找到家里,让他们老两口到村里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习剪纸。
“培训就在村里,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话,互相学习,整个人精神都好了。”丁君方进步很快,成了村里学习剪纸能手,两次被推荐到县里参加大规模培训。
“不仅学习不花钱,原材料不要钱,县里还帮我们卖产品。”说起县里的支持政策丁君方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去年半年的时间,我和老伴儿凭借剪纸收入了4000多元。”
丁君方还被聘请为五道营小学剪纸辅导老师,每周一节课,为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能。“坐在炕头上就能赚钱,日子节节高。”丁君方说。
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介绍说,在脱贫攻坚中,留守家庭妇女、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丁君方所在的五道营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5.9%。
张艳玲说,丰宁县的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各类非遗项目有61项,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四项为当地特色非遗资源龙头。脱贫攻坚以来,当地政府把二者结合起来,2018年,创新了“非遗+扶贫”模式,在全县5个乡镇8个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聘请丰宁满族剪纸代表传承人每周开展一次辅导培训;编写《剪纸技巧和艺术性》教材,供学员们学习参考。鼓励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学习非遗文化,出售非遗产品,增收脱贫。同年6月,丰宁县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也是河北省唯一入选该试点项目的地区。
2019年,丰宁县将“非遗+扶贫”示范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非遗扶贫引导资金100万元,加快“非遗+扶贫示范基地”推广;争取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500万元,用于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扶贫工坊以及扶贫车间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学员培训考察、原材料供应、教材印刷、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等工作,完善产业链条。到2019年底,该县有1.7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培训有序进行,当地政府部门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微信群开展线上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宁满族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俊凤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金民是这次开展线上培训的老师,由于学员都是村里的农民,文化水平低、基础差,学会自己创作是教学难题。
“要想利用非遗来推动扶贫发展,就要适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作品才有生命力,‘非遗+扶贫’模式才能生存下去。”石俊凤说,这次线上培训,他们主要以疫情为主题,引导大家自己创作。
土城镇张百万村村民于凤兰在此次线上学习中收获颇多。61岁的她学习剪纸两年多,技艺已经非常熟练,但她没文化,更没有美术功底。通过这次线上学习,她创作了一副由吉祥蝴蝶和梅花组成的作品,中间配上“为祖国加油”的文字团花图案。“平时都是临摹老师的图,然后再剪,自己不会创作。这是自己第一次独立创作的作品,非常有成就感。”于凤兰笑着说。
“去年腊月,不到十天赚了1800元。”于凤兰说,从小喜欢剪纸,苦于没有机会,如今不但实现了儿时愿望,还增加了家庭收入,“我会一直坚持学习下去,直到不能动的一天。”
据了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于2月1日开始线上培训,60人参与,大家通过互相学习借鉴,进步很快。截止到目前,学员创作抗击疫情主题的作品达78幅,其中很多人都是首次独立创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丰宁累计组织非遗培训200余次,培训学员60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30%,实现了稳定就业和增收。
“以技为生,可以防止返贫,收入更持续稳定。”张艳玲说,下一步,该县还要通过各级各类的展示展销活动,扩宽非遗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群众提供“造血”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
- 上一篇:餐厅须严格落实等候排队 执行不力将被严处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