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已施行两个月,依然有不少乘客旁若无人地吃东西;“在昌平线上,有人面不改色吃着味道极大的臭豆腐”“早高峰的6号线上,大姐吃的烧饼夹火腿肠味道能飘一车厢,掉一地渣渣”“地铁上有人在吃猪肉大葱馅的肉饼”……(7月15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流动的中国”的一个缩影,人满为患的地铁车厢见证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而形形色色的乘客聚集在一起,离不开制度与规则。“地铁车厢吃东西”作为一种失范行为,遭遇了不少乘客的反感。
在地铁里进食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些人的艰辛;尽管如此,“地铁车厢吃东西”并不具备天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只要调整生活习惯,上班族依然可以不在地铁上吃东西。
那些热衷于此的人,说到底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你的大快朵颐、甘之如饴,给他人带来了不便和痛苦;你“无所谓”,别人却“很受伤”;你的“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任性,损害了他人的权益。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我们经常置身于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中,处于一种身份和角色隐匿的状态,让部分人变得大胆起来,有些在熟人面前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都敢说敢为了。这在并不雅观和文明的“地铁车厢吃东西”一事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一个热衷“变通”的时代,一些人喜欢用各种理由对影响自己利益和束缚自己言行的规则进行自行替换,让规则形同虚设。对“地铁车厢禁食”缺乏敬畏和认同,让一些人缺乏守规矩的意愿和动力;当违规成本过低甚至零成本,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就会不断滋长。
对不文明行为纠偏,不能仅靠地铁工作人员的劝阻或其他乘客的围观和舆论压力,而要让已有规范体现刚性。对于那些不在意“脸面”甚至公然进行“道德蹂躏”、挑战公序良俗的人来说,一味的柔软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只有刚柔并济,让那些违规的人们感到“肉疼”或心疼,“地铁车厢吃东西”的人才会越来越少。
- 上一篇:当热播剧遇上暑期旺季,追剧游火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