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团审议,得知吉林省境内现有27只野生东北虎,当即指出“这是好现象,关键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
27只东北虎的准确数据,是葛剑平带领科研团队十余年的研究成果。
去年6月15日,民盟中央《关于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摆上了国家领导人的案头,得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和批示,要求将东北虎、豹的保护内容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大半年过去,民盟中央一直持续跟踪和推动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保护方案的落地,国家发改委已将相关建议内容纳入计划,保护野生东北虎、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葛剑平说,他和团队沉寂了10年,如今保护野生东北虎、豹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建议建立虎豹生态保护的“示范区”。点亮虎豹种群回归中国之路,需要人来腾地儿,而这需要解决背后的民生福祉问题。
“这是5号虎,叫‘英雄母亲’,3年里它生了7个孩子。”
“看到了吗?这是它在标记领地。告诉同类,这是我的地盘,你别来!”
葛剑平一遍遍回放用红外相机捕捉到的东北虎,生怕记者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身兼多职,葛剑平很忙。但只要谈起东北虎、豹,这位生态学家总会放下手头事,跟人聊一会儿。
引路
虎豹“引领”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程
新京报:民盟中央提出建议近一年了,目前保护野生东北虎、豹有何最新进展?
葛剑平:民盟中央一直持续跟踪和推动,目前,保护野生东北虎、豹的重大生态工程的方案已基本落地,一期工程也被国家发改委纳入计划,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工程已经纳入《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
新京报:保护野生东北虎、豹的先期工程具体有哪些?
葛剑平:今年内将吉林省珲春、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建成6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景观连续的保护区域;吉林省成立“虎豹生态保护示范区”专门管理机构等。
新京报:保护野生东北虎、豹是否首次纳入五年规划?
葛剑平:这是虎、豹保护首次被列入国家的五年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即将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生态工程,列入了大熊猫、野生东北虎、豹、亚洲象等,可以说,虎豹保护带动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程。
新京报:为什么说目前是保护虎豹种群的生死时期?
葛剑平:吉林出现的虎豹种群,是可能扩散至中国东北内陆的唯一种群,承载着虎豹回归中国的唯一希望。
它们正面临资源耗尽和种群崩溃的威胁。根据中俄两国监测数据,吉林东部中俄边境两侧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存活着至少35只虎和70只豹,数量已超出资源承载力的3倍。更严峻的是,此区域目前形成了虎豹生存的“孤岛”,虎豹种群已无法向俄罗斯境内扩散,向西进入中国东北腹地广袤的森林,是它们唯一的出路。
生路
狩猎、放牧威胁虎豹生存
新京报:目前野生东北虎、豹的回归面临什么阻碍?
葛剑平:最大的阻碍是人为干扰。此区域的虎豹主要以梅花鹿为食,人的活动影响了梅花鹿的数量,也影响了虎豹的食物来源。林区的狩猎、人参采集、放牧活动,也是虎豹面临的重要威胁。
高密度的放牧对虎豹影响巨大。珲春地区每年有40000多头牛在森林里放养,它们与自然界野生的食草动物争夺食物。按平均密度比较,牛的密度是当地自然状态下有蹄类动物密度的数倍,甚至十倍。牛上山意味着人也要上山,干扰到母虎的正常活动和繁殖。
新京报:这背后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葛剑平:是经济体制和民生福祉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只有吃饱了、生活变好了,才知道去保护野生动物。所以生态保护必须和政治、经济一体化,单独推生态保护是不可能的。
新京报:国内的野生动物保护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今才保护虎豹来得及吗?
葛剑平:野生动物保护要涉及很多部门。基层体制往往错综复杂,比如农村的问题就不归林业局管,所以部门的利益需要打破、整合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说起来很虚,但落地的时候非常实在,会触及很多利益。现在保护虎豹跟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相一致,我们现在对生态保护前所未有地重视,契机非常好。
让路
铁路改道,高速取消,为虎豹让路
新京报:当地政府为虎豹保护做出过哪些努力?
葛剑平:吉林省之前规划的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可能会影响到未来虎豹的保护。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动虎豹的保护,他得知后,立即向吉林省建议,相关铁路和公路建设应当考虑虎豹未来保护的需求,引起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高度重视。最后吉林省研究决定,将规划中的铁路改道,高速公路则直接取消。吉林省为虎豹保护做出了牺牲。
新京报:虎豹行踪隐秘且活动范围广,如何能精准地追踪监测?
葛剑平:我们在中俄边境线上建了300多公里长的边境监测样带,如果发现虎豹,根据它是否过来分为定居、常住和“旅游出差”几类。同时,根据虎豹扩散规律,建立了一系列长期固定监测样地。样地最小的600平方公里,最大的一万多平方公里。每个样地由连续的边长为3.6公里的正方形网格组成,每个网格内安装至少一组红外相机(共1200余台)。已形成了约20000平方公里的中国虎豹监测网络(TLON)。
新京报:虎豹行动敏捷,如何能识别每只虎豹个体?
葛剑平:每只虎豹身体上的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犹如人类的指纹。不过,如何让虎和豹在相机前停留一段时间,便于我们分析它究竟是哪只,我们想了些办法。比如在相机前放一根树枝,虎豹非常警觉,领地的摆放有变化了,它会停下来闻闻。我们每年都损失不少相机,黑啄木鸟有时会把镜头啄碎,亚洲黑熊会把相机抱走。
新京报:野外的监测条件是不是很艰苦?
葛剑平:队员常年在山里,忍饥挨饿是常事。夏天有蚊虫叮咬,冬天经常零下30摄氏度左右,山里下雪,厚的话有40到60厘米,眼睫毛、眉毛、头发上会结冰,还要防范不被野生动物伤到。有次一个队员遇到了黑熊,拉响了随身带的响炮,爆炸声吓跑了熊,也把他的脸熏成了黑色。还有个当地向导常年跑山,外号“陈大胆儿”,有次跟虎打了个照面,直接吓瘫了。
后路
后继有人 平台长存
新京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东北虎、豹作出批示,你当时什么心情?
葛剑平:我看到后非常高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整合力量,我更希望通过保护虎豹,带动中国整个生态保护的发展。总书记的批示我们讨论和研读了很长时间,他的批示意味着中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飞跃性的变化。而且,总书记批示后,他还会持续关注虎豹保护的进展。
新京报:为何你和团队沉寂了10年?
葛剑平:2007年6月,我们拍到了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照片。2010年10月,又有了首张自然状态下野生东北豹的相片。2007年之后虽然有了些数据,但这些虎和豹是定居的还是旅居的,两三年的短期数据说明不了什么,我也回答不了“中国境内是否有虎豹?能否回归?如何回归?”的问题。有时候队员也说要不要宣传一下,我说再沉一沉,做科学要沉下心来,建言献策,我们需要详细的数据和科学论证。
新京报:未来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葛剑平:我54岁了,再干6年还挺得住。我看到了团队年轻人做出的成绩,也希望助手和学生们能更快地成长,肩负虎豹保护和研究的重任。
我最担心的是,我退休后这个平台能否持续下去。不仅是虎豹,整个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个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的平台。我希望我们这个平台能坚持下去。
★新闻内存
虎、豹处于生态系统森林的食物链顶端,只有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才能支持虎豹的生存。
虎、豹好比森林的大脑,也是森林的警察。生态系统好不好,有一百个指标来评估,但有一个指标最关键,即顶级物种有没有,这一个指标可以涵盖一百个指标,以一敌百。森林里,没有虎、豹等顶级食肉动物,鹿和野猪等食草动物就会大量繁殖,导致森林植被退化,植被退化了森林的功能也就没了,水蓄不住了,空气也不洁净了。因此,只有虎豹回来了,整个生态系统才是完整的。 ——葛剑平
-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延长春节假期形成至少9天长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