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纺院)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剑带领服装工程教研室骨干教师,走进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专业调研和项目对接,双方达成联合开办“晨风班”,师资互聘,校企协同育人。
今年3月初,面对国内防疫用品紧缺,常州纺院机电学院宋黎菁科研团队与江苏特贝尔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成功合作研制出新型熔喷布数字化自动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和生产过程质量实时监控,为科技抗疫提供了硬核生产装备。
这是该校在实施“科技服务工程”上的一个缩影。
10月15日记者从常州纺院了解到,近年来,该校在强化产教融合上,围绕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搭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有效增加了教师创新服务的“底气”,科技服务卓有成效。3年来,学校通过各类技术服务,每年可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重教学也重科研,增强教师走出去的“底气”
在高职学校,教师普遍重教学轻科研,常州纺院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着力引导教师既重教学也重科研,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潜力和活力,全面提升学校科技服务的能力。
“学校出台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30条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教师要在立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主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主动对接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常州纺院校长洪霄说。
洪霄告诉记者,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同时,营造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开展技术服务的业绩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消除了教师和科技人员的顾虑。
在常州纺院领导眼里,专业的建设、科技服务的能力,都离不开领军人才。因此,近年来,学校围绕自身专业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出台特殊政策,设立专项经费,面对海内外招引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现在,博士生拿到50万—100万元的安家费、15万—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在常州纺院已不是新鲜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教师走出去的“底气”,提升学校科技服务“硬实力”,常州纺院加大投入搭建创新平台,与地方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和7个特色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建立了300家企业共同参与的江苏纺织服装产教联盟和拥有100家企业的常州市生态纺织服装产教联盟等一批创新载体和技术服务平台。
用常州纺院副校长张文明的话来说:“学校强有力的科研政策与宽容的环境,以及‘接地气’的科研载体,彻底打破了过去‘单打独斗’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格局,教师和科技人员都能专心从事擅长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形成了校企产教研融合创新的新生态。”
新技术新成果频出,助推纺织业走向智能化
“我们组织科研团队攻关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投资带动作用大的重大创新技术和科技成果项目,加速转移和转化,助推企业向智能化转变。”常州纺院科技处处长李爱红说。
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常州纺院积极响应科技部和教育部科技抗疫号召,加大现有成果推广应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已有的技术积累,支持50多个专业混合科研服务团队,全力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把成熟的技术成果加速转化,推向市场。
常安现代纺织科技产业园是海安、常熟两地共建的省级南北合作园区,也是南通首家省级南北共建的合作示范区。4月29日,纺织学院副院长高妍来到这里,深入企业调研生产和运营情况,并就纺织面料及新产品开发、数字化智慧工厂管理系统建设等,当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科研要结合企业进行创新,才会变得更有价值。”这是常州纺院创意学院刘娟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前,刘娟科研团队承担的带净化新风功能的智能转轮除湿机样机,经第三方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常州纺院雷奥视觉三维专业科研团队,针对创伤类医疗器械公司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多样等问题,对医用器械软件进行开发,让医生通过三维交互的形式,就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医疗器械产品及器械的运用。目前,该医用软件已被常州南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苏环亚医用科技集团、迪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
如今,在常州纺院类似这样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金点子”,每年都产生100多项,并快速得到转移或转化。
- 上一篇:一些农村自建房擅自住改商 偷工减料存安全隐患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