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8月19日电(记者 李典)决胜全面小康之际,乡村治理无疑是实现此目标之基石。
身居环山之中的浙江丽水莲都,和其他山区一样,一度面临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的治理桎梏。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地以听民声、达民意、解民忧为码,织密了一张特色乡村治理网。
如今,走进这座静谧安然的浙西南小城,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随即铺就开来。
听民声:“组团”下访至一线
乡村之治,在于民也。为听到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当地干部成立服务组,来到田间地头,倾听最真实的民声。
莲都区仙渡乡东北部的皂树村如火如荼建设的甘薯加工厂便是干部下访一线的成果。由于较多耕地荒废,加上留守老人居多,乡镇干部一直在思考如何根据这些现实情况为皂树村制定“合身”的发展规划。
通过走访、听取村民意见后,仙渡乡领导班子最终决定在当地扶持种植甘薯,并在村头建起一座甘薯加工厂。“村子和我们农户签订了收购协议,我们种的甘薯不愁没地方卖了!”指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甘薯,种植户樊开庭笑容满面。
“田间听民声”不仅让村民有了事做,还在疫情期间帮助农户们解决了一个个销售难题。得知桃农们销路受阻时,当地带领桃农们探索“精品水果、分级销售”路子,搭建“爱心助农”线上销售平台,联系多家结对帮扶单位开展消费扶贫,破解果农销售难题。
“我们会在每个月10日组团下访,除了倾听百姓意见,还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等。”仙渡乡党委书记李勇军说,这样一来,基层干部更能掌握基层声音,基层治理也更加接地气、更带泥土味。
不止于仙渡乡,碧湖镇等地也通过“下村八问”等形式,主动勾连起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
碧湖镇上阁村临近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当地干部在走访中谋划打造绿道经济。“现在村民们心齐气顺,镇里也给我们引来了好项目,到时村子将建设集生产、观光、科普、休闲等为一体的都市型田园综合体。”上阁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俊说。
莲都区委常委、碧湖镇党委书记郭云强表示,推进乡镇发展必须通过治理能力提升,让干部下村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探索形成适应本地实际的治理体系和能力。
达民意:阳光票选村民做主
对乡村治理而言,村民的心声不仅要“说出来”,还要体现在关乎村民利益的大事小情上。“老百姓服不服,就是看这个理儿。”在莲都区黄泥墩村干了数十年的“80后”村党支部书记周宏伟对此深有感触。
村民人心涣散、干群矛盾尖锐、村民上访不断……10年前的黄泥墩村曾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然而如今,黄泥墩村一改旧容,通过阳光票决制度,发展得红红火火。
2014年6月,黄泥墩村第一次实行村级事务阳光票决,48名与会村民代表全票通过“梦里水乡·欢乐谷”旅游项目土地流转的标准决议。
“这些项目把村子里的荒地变成了周围人们的旅游景点,村民们会有更好的收入,大家都非常支持。”曾经是这48名村民代表一员的刘洪祥如今是“碧水湾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的经理,回忆起当初参会时的经历,他打趣自己带着“全村的希望”表达了意见。
“干哪些项目,让村民说了算。”周宏伟说,村民有了知情权、决定权,人心齐了、矛盾少了,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今年“五一”,“碧水湾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迎来了近千名游客。“预计今后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全村旅游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
解民忧:警民相亲共绘和谐梦
民意阳光表达之外,危急时刻及时为民解忧亦是考验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在莲都最偏远的一处乡镇派出所莲都区公安分局大港头派出所,凭借时时刻刻为民解忧,描摹着警民相亲的和谐之景。
走在古堰画乡景区,大港头派出所教导员杨蒙时不时便被周边店家叫住,闲聊上几句。“这里的店家没有不认识我的,每次我们来巡逻,他们就像招待亲朋好友一样招待我们。”
为村民捞起掉进水里的三轮车、成功救起意外溺水的游人、帮助上海游客找到失散60多年的亲人……在这一件件为民小事中,大港头派出所的民警们赢得了民心。
实际上,大港头镇位于莲都西南部,与青田、云和、景宁、松阳交界,管理起来相对困难。“我们想到利用群众的力量,将古堰画乡民宿业主、党员、村民的力量吸纳进来,组成‘画乡义警’,参与小镇的治安巡查、志愿服务中。”
“画乡义警”在疫情期间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杨蒙说,义警们主动承担协助派出所开展排查工作的重任,每天由4名成员组成义务巡逻队,在辖区开展日常巡逻;对擅自外出人员进行劝导,对居家隔离对象开展日常检查;并发挥熟悉情况、信息灵通的优势,及时收集上报各类疫情信息。
警民联动之下,大港头派出所凭借“画乡义警,民宿联盟”队伍,落实驻村警官“一村两警长制”,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如今,在干部下乡听民声、阳光票选达民意、群防群治解民忧之下,浙西南这座形如莲瓣的小城深耕特色治理,风景开得正好。(完)
- 上一篇:教育部:引导各级各类幼儿园广泛开展幼儿足球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