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午12点,某快递公司的司机刘峰(化名)在结束一趟运送任务后,匆匆前往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公司总部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如果这次检测结果为阴性,48小时后刘峰便能拿到检测证明。
刘峰第一次做核酸检测是近一周前,在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以社区居民身份参加。他所居住的旧宫镇集中核酸检测点共4个,核酸检测工作均由北京泰普舜康公司承担,日检测量约6000人次,大约需要三四天才能出结果。
随着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反弹,6月16日晚,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从三级调整为二级,管控趋严。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放心的服务,北京的快递企业近日陆续安排10.3万名一线从业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除快递人员外,凡是曾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或与相关人员有过接触的人,各类农贸市场、餐饮、食堂、外卖、物流等人员,中高风险街乡、医务人员、防疫一线人员和交通、商超、银行等服务领域人员必须全面检测。
此外,除北京市中高风险街乡、新发地市场相关人员被禁止离京外,其他人员确需离京的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在“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双重加码下,北京的核酸检测成了“紧俏货”。
采样点全负荷运行
检测过程快速有序
天坛体育活动中心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处核酸检测采样点,北京市普仁医院共派出10多名医务人员来到该检测点。
6月17日16时,《法制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炎炎烈日下,辖区居民有序排队进行检测,医务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核对检测人员信息、在检测表格上粘贴标签、贴试管标签、检测、引导离开……整个过程快速有序。
普仁医院一名医务人员说,她从早上7点开始工作,中间没有休息时间,但自己还能再坚持,“现在身上都已经湿透了”。
“进去采完样,不到一分钟就出来了。”现场一名餐饮行业人员说。
6月20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核酸检测采样点,平安医院派出了几十名医务人员为辖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据平安医院院长肖存利介绍,对每个人的采样时间平均不会超过1分钟,每小时可完成采样任务至少800人次,预计10天左右可完成街道9万多名居民的检测任务。
这些只是北京疫情防控中核酸检测的缩影。6月13日以来,根据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展情况,北京市启动全面核酸检测。
截至6月22日,北京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已达128所。128所机构中,疾病控制中心有20所,二三级医院有77所,医学检验实验室有31个。
在6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说,目前,北京检测机构每天最大单检能力达到40万人份以上。
6月23日下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6月12日至6月22日零时,针对北京市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累计采样294.8万人,累计检测量243.2万人;高峰时期,各区共设置采样场所480个,采样点位有2422个。北京市组织二三级、社区、疾控共7400多名检测人员参与了采样服务。
核酸检测一号难求
医院预约排至七月
然而,即便如此,核酸检测依然供不应求。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近日来自政府、团体和个人的核酸检测需求骤然增加,导致多家医院、检测机构的预约人数爆满。有一些医院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预约时间已经排到了一周以后,甚至7月上旬,“一号难求”的情况比较普遍。
以民航总医院为例,该医院7月7日以前的核酸检测都已经满员,无法再预约,而7月7日以后的核酸检测预约窗口尚未开放。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丽都广场内的爱康国宾体检中心,预约也排到了一周以后。6月19日17时,《法制日报》记者来到爱康国宾体检中心的核酸检测点,发现还有近20人在排队做核酸检测。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截至当日17时,该中心已经采样了1600多人,而前两天一天要检测两三千人。
北京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微信公众号后台也显示,6月30日前个人预约已满,暂时不再提供预约服务。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认为,核酸检测供不应求的原因是北京人口众多,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原则,有检测需求的人数也在大幅增加。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今年3月2日发布的《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3.6万人。
从6月14日开始,北京对5月30日以来到过新发地市场或与市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6月17日下午,北京宣布对包括新发地等涉疫市场、涉疫社区相关人员、中高风险街乡镇常住居民、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公共领域服务人员、已返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等在内的6类人群统一组织核酸检测。
6月22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七十一次会议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第三十二次会议要求,凡是曾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或与其相关人员有过接触的必须全面核酸检测,各类农贸市场、餐饮、食堂、外卖、快递、物流等人员必须全面检测,中高风险街乡、医务人员、防疫一线人员和交通、商超、银行等服务领域人员必须全面检测。
随着确诊病例不断增加,中高风险地区也在不断增加。截至6月22日,北京共有4个高风险地区,37个中风险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应检尽检”的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有核酸检测需求的除了政府疫情防控要求的“应检尽检”人员以外,还有需要住院的患者、有出京需求的人员。此外,一些企事业单位、餐饮和快递企业为了保障员工健康,也纷纷预约团体筛查。不少人担心自身安全,主动要求进行自费的个人新冠肺炎筛查。
由于检测量巨大,多家检测机构出报告的时间不断延长。
6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刊文,要求扩大对北京市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做到新冠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实落实病例2小时进行网络直报,12小时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24小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
然而,12小时出检测结果难以实现。多家检测机构表示,24小时内出报告也难以保证。
爱康国宾体检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报告出具时间要延迟至3天后,“以前是24小时,现在检测样本量激增,整个检测流程各个环节的任务量都在增加,导致检测周期延长,样本积压了不少”。
检测样本积压的情况,也可以从公开数据中窥见一二。此前,根据公开信息,北京新冠核酸检测日均采样量约为40万人,检测量上限为每天9万人。日均采样量和检测能力之间存在“鸿沟”,相差30万人左右。
采用高质量试剂盒
合理规划检测资源
不过,CDC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学系主任徐小元对北京核酸检测能力和速度持积极态度。
“相较于以前,现在的检测能力已经成倍地提高了。如今,有可能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的人都已经查过了,发病率已经稳定了,检测的高峰数字应该逐渐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了,所以北京目前的检测机构是能满足增长的核酸检测需求的。”徐小元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但他同时提醒,要警惕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可能。“一旦出现‘假阴性’‘假阳性’,就需要做两次甚至更多次核酸检测。如果克服了这个难点,那么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大集团传染病首席科学家陈唯军则认为,任何检测行为都不会达到100%的准确率,一定会有“假阴性”的问题,但要分析哪些“假阴性”问题可以避免,哪些无法避免,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形成临床上‘假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病程原因,如果刚刚感染或者感染后期,咽拭子病毒含量极低,当前检测方法都无法达到,这种检测带来的‘假阴’很难避免;二是检测试剂本身灵敏度的原因,有些试剂盒灵敏度差造成漏检形成‘假阴’,这种‘假阴’可以通过使用高灵敏度的试剂盒来避免。”陈唯军说。
另外,检测行为的临床准确性也与它使用的临床对象相关。陈唯军分析称,当前新冠病毒筛查主要适用人群是无症状感染人群,这些感染人群病毒含量通常比较低,含量主要在1000病毒分子/毫升左右,这对检测试剂的性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据陈唯军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评,应该说只有3至4个试剂盒满足这样的高灵敏度要求。“理论上,采用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公开的报告中提到的这些高质量试剂盒,就能有效改善临床漏检的问题,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而关于如何充分保障“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提高检测能力,陈唯军建议,首先,要确定哪些人群“应检尽检”,哪些人群“愿检尽检”,这将直接决定待检人群的规模和社会经济可负担性,从而合理规划检测能力配置,保障“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其次,社会检测能力的提高要考虑“平战结合”,不能简单地为了应对当前新冠病毒检测而大规模配置极高能力,一旦新冠病毒检测停止,容易造成大规模闲置。要合理规划资源,这些检测能力的建设要分散到各个医疗机构,包括第三方检验中心,除了集中检测新冠外,平时还能用于医疗机构其他疾病的检测。
第三,在技术能力建设上,要充分提高检测的自动化能力与程度。不能简单地提高某个检验过程的自动化,而应提高整个检测流程的自动化,如使用集成样本处理、核酸提取、加样转样等检测全流程的自动化工作站。
- 上一篇:广西严打边境外流贩毒活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