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有法律法规支撑,有市民全员参与,有志愿者全程引导,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浓厚。但在不少街镇和社区,因受各种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仍面临一些挑战。
徐汇区天平街道位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看上去很美,但老城区房屋老旧,人口密度高,有些小区连放置干湿垃圾桶都显得拥挤,更不要说建一个四分类垃圾箱房了。
于是,天平街道在保留风貌区整体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垃圾箱房“美加净”工程。在多方调研厘清居民需求后,探索出“并点投放”和“移动箱房”定时定点收运模式。“看到垃圾箱房干净整洁,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变高了。”建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万莉娜说。
天平街道还结合网格化2.0智慧平台建设,建成并投用一批智能感知垃圾箱房,让居民抬手就能将垃圾直接投入,体验感提高。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如今,上海1.3万余个居住区的垃圾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底的90%,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
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要求,上海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坚持精细化管理,切实做好“一小区一方案”,得到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五里桥街道海悦花园小区有上千户居民,居委会公示撤桶方案后,有居民表示,《条例》并没有强制撤桶条款,物业费中包含了每层楼道的垃圾回收费用,不该撤桶。
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联合小区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为此在小区内开展了调研,对居民提出的意见进行征询,设定了“集中投放”和“自治投放”两个方案。其中,“自治投放”的前提是每个楼层所有住户签约,确保干湿垃圾有效分类,若连续5天不达标,居委会有权撤走该楼层的垃圾桶,改为“集中投放”。
“签约后设干湿垃圾桶,桶长负责制落实责任,小区品质观察员同楼栋监督,垃圾管理员规范收集,每周公示。”这是居民协商后的自治公约。签约后,约11个楼层垃圾分类投放没能达标,遂按约定撤桶。
最终,约35%的居民自愿“集中投放”,更多居民实行“自治投放”。一个小区两种投放方式,管理民主让居民心气顺了,生活垃圾分类真正落到了实处。
为进一步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今年,上海将完善分类投放点设备配套,并在综合考评中新增了“垃圾投放点采取异味控制措施,收集点配有洗手装置”等要求。
但相关数据也显示,高校、医院、交通枢纽等场所的垃圾分类实效有待提高,快递、餐饮、旅馆等行业源头减量仍是难题。
今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在去年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做好推进工作。
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善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居住区垃圾分类成效,着力提高单位垃圾分类实效,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吨以上,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9000吨以上,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1.68万吨以下,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优化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个居住区服务点功能提升;新增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3450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改善清运车辆形象,对清运过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挂现象进行监管和处罚;加强车容车貌管理,保持对混装混运行为的“零容忍”高压态势。
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误时投放点管理、破袋投放引导等难题。推进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坚持“条管块督”相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医院、交通枢纽、公共场所分类实效,积极推进快递、餐饮、旅馆等行业源头减量。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
- 上一篇:陕西:线上线下齐发力 拓宽渠道促就业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