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智能防控远程诊疗: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战“疫”
中新网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清华团队针对居民个人研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两周前的统计已有20个国家1000多万民众下载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已分享给韩国、美国和意大利”……
受国务院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派遣,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教授率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组成的国家远程医疗队赴鄂工作组驰援武汉已近一个月。15日下午,他通过网络视频连线远程接受媒体集体采访,介绍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疫情防控的研发进展,以及相关系统产品在国内国际应用情况。
人工智能:紧急攻关研发一批疫情智能防控系统
董家鸿说,因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清华大学第一时间紧急组建医工结合的科技攻关突击队,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医学专家和清华大学多院系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家组成8个攻关组,分别针对疫情防控多个重要环节,从鼠年大年初一就开始加急研发攻关,已创新研发并部署应用一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
针对居民个人的新冠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民众通过智能手机回答设计问卷,系统程序就能智能化分析测评人感染风险,并提供是否就医建议,这对缓解疫情蔓延时社会恐慌,引导居民理性就医起到很重要作用。
社区智能疫情防控系统通过社区人群自测评估后自动上报到网格员和社区中心终端,利用这样的智能化手段,实现社区全人群疫情动态监测,从而克服传统人工手段效率低、容易疏漏的缺点,大大提高社区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智能门诊预检分诊系统是针对疫情暴发时大量人群涌入医院,为避免人群的聚集和交叉感染而研发,该系统能快速精准将就医人群按感染风险高低进行分类分诊,既有效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也降低医院发热门诊负荷,节约医疗防护物资。
疫情暴发时大量新冠肺炎病人的诊断和疑似病例排查工作量巨大,只要导入病人症状、流行病学史、CT影像等资料,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10秒内就可以做出诊断,已开展3万多例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达98%,极大提高医院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断率,为快速及时救治奠定基础。同时,该系统还能帮助基层社区医院和医生提高诊断能力。
隔离病房移动生理指标监测系统,可监测患者体温、心电、心率、呼吸及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减少医护人员和病人接触、暴露,降低院内感染风险,能持续提供病人动态生理监测,为病情准确判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医疗队抵达武汉后,迅速在雷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中南医院和天佑医院部署应用了系列创新研发的智能新冠肺炎诊治医疗技术产品。通过调研获悉社区需求,专门研发出针对隔离区康复人群的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整个康复隔离人群进行高效、精准的监测服务。到目前为止,已为95个隔离区的1.1万多名康复患者提供全人群的精准服务。
此外,隔离病房机器人、核酸检测用取咽拭子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设备研发,现已部署到一线医院正在进行临床测试。
远程诊疗:突破多项硬核技术实现“身临其境”
董家鸿指出,传统远程诊疗手段面临的最大难点和痛点,主要包括病例巨量信息传输难、现场端与远程端延时、医疗一线画面清晰度还原差等问题。
“我们研发的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就克服了这几个问题,一是能实现高通量数据的顺畅传输;二是现场端与远程端无延时;三是一线现场医生和远程端专家可以实时共享病人救治视频画面及全部病情资料”,从而达到远程端参与诊疗的专家如同“身临其境”的效果。
远程诊疗的“身临其境”来之不易,研发团队在这方面至少自主创新突破了三项关键技术:一是数据压缩技术,从前方一线传到后方远端的数据量非常大,通过数据压缩技术可确保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快速顺畅传输;二是影像增强技术,确保远程端图像清晰还原和一线现场图像清晰展示;三是视频图像冻结技术,使远程诊疗时远程端专家根据需要可随时冻结实时视频画面,并进行相关标注,同步与一线医生充分互动,引导和指导手术操作。
同时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董家鸿院士表示,这次疫情,虽然一线集中有各地驰援的大量医疗专家,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非常复杂,除呼吸、感染、重症这些专科外,还需要心、肾、脑等专科专家,所以专家资源相对还大量缺乏。
通过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就可以动员全国的后方专家团队广泛参与,为一线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此次战“疫”,中国医师协会组织40多个分会近万名专家志愿者参与远程诊疗,利用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实现全国各地和湖北武汉一线的无缝连接,提供多学科高效会诊,为疫情病患救治发挥出重要作用。
他说,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应用部署到雷神山、天佑医院等武汉多家定点医院,已在全国组织多次疫情危重症病例的远程会诊。“针对正在救治的一例危重病人,雷神山医院16日要组织一场跨国的多学科的专家会诊,在北京、上海和美国、澳洲的专家将利用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进行远程会诊”。
国际分享: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战“疫”
针对当前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蔓延肆虐趋势,董家鸿院士团队将自主创新研发疫情防控人工智能系统和远程诊疗系统,全部无偿提供国际社会共享应用,以高科技的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战“疫”行动。
董家鸿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是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全球任何人都可以从网络下载使用。目前,该系统已翻译提供英语、日语、韩语、波斯语和意大利语5个外国语种的版本,今后还将根据需要翻译提供相应语言版本。“两周前的统计,全球已有20个国家1000多万民众下载使用这个自测评估软件”。
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是以中国数千例确诊的病人资料为基础,攻克特殊算法和病变范围立体定量等关键技术研发而成。该系统目前已分享到韩国、美国。
他强调,疫情防控人工智能系统和远程诊疗平台这些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方案,研发团队都积极分享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有需要的国家。在向国际输出中国系统的同时,研发团队还愿意在技术层面共同开展合作研发,为推动中国系统结合所在国具体国情实现本地化贡献力量,这些国际共享、合作“都是免费的、无偿的志愿行动”。
董家鸿认为,历经此次疫情“大考”,中国防控救治经验对国际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封城举措可能有些国家无法实施,但建设方舱医院以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原则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策略,国际社会完全可以借鉴采纳。
未来应用:可复制推广到传染病防控和慢病管理
清华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和远程诊疗平台技术产品,是为疫情防控提供全流程的整体解决方案,概括起来可分为院前、院中和院后三个环节,院前对个体及社区防控发挥作用,院中提高医院诊疗效率和医生的诊疗效能,院后则对康复患者提精准的全过程监测、回访等服务。
董家鸿指出,基于智能防控和远程诊疗系统具有普适性,“研发团队现在特别想做的,就是希望这个系统也能成为将来其他慢病或者急性病的恢复以后的全程管理”,将来能够为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服务工具。
针对将来推广的可复制性,个人自测评估系统可以推广到任何疾病,还可以针对不同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设计不同专项自测评估系统,以服务个人健康评估,提高全民健康意识。隔离区康复人群人工智能监测系统未来可用于其他疾病的术后长期管理,解决中国现在普遍面临的术后管理短板问题,通过该系统实现病人的全程管理、动态监控、定期提示复诊,尽早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谈到后疫情时代传染病防控话题,董家鸿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强基层”建设,改变社区医疗机构非常薄弱的现状,筑牢社区防控一线“防火墙”,否则,今后若再有疫情,民众还是都直接涌向大医院,“造成大医院的诊疗瘫痪,这种情况再大医院、再强能力也没办法应付,也容易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导致疫情蔓延,所以社区医院必须要加强”。
同时,目前综合医院针对传染病治疗防控设施也严重不足,这方面必须做到有备无患,平时就要建立足够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空间设施及设备资源,不至于疫情到来“临时抱佛脚”而影响应急响应。(完)
- 上一篇:北京发布复工复产10条政策
- 下一篇:研究称土壤在自然气候解决方案中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