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给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等方面提供助力,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将各种儿童保健品送进孩子口中。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商家也抓住了家长这种心理,以非法添加、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等各种手法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致使儿童保健品市场出现各种乱象。(10月20日法制日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8月20日正式发布的《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规定,从2019年10月1日起,“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用语必须以黑体字醒目刊载于保健品包装上,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提醒,更希望消费者牢记在心里。
然而,在相关部门严打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后,儿童保健品市场非法行为开始抬头,各种产品五花八门,俨然“无所不能”,而为了给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甚至视力等方面提供助力,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也是听信忽悠,主动将各种儿童保健品送进孩子口中。
殊不知保健品就是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特别是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很多保健功能并不适宜少年儿童,某些“大补”之物尤其伤害稚嫩的身体。从现有实例来看,有的孩子长期服用某类保健品,有的孩子甚至同时服用多种保健品,不仅没有强身健体,反而惹病上身,健康严重受损。
少年儿童是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儿童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非法营销、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成为行业惯例,唯利是图,乱象纷呈,伤害孩子们的身体,侵犯了消费者利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损害社会安宁,理当强力遏制。
造成儿童保健品市场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以非法添加、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等各种手法骗取消费者钱财的不法商家,也有保健食品市场因缺乏“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这个法律依据而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混乱,还有人们对于保健品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要消除这些问题,必须有的放矢,打出组合拳。
首先要健全法规,尽早制订“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健全、完善食品药品保健品管理标准,使保健品市场监管有章可循,建立起完整科学的法规体系,强化网格化日常监管,加大对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抽检力度。打击非法经营行为,严格追责制度,加强职能部门主要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执法联动,完善黑名单和行业退出制度。督促行业加强自律。同时要严格落实《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等规定,运用多种方式大力普及保健品知识,着力纠正广大家长服用儿童保健品不一定“有益”、但肯定“无害”的错误认知。
保健品相关企业则要认清形势,遵纪守法,规范经营,提升行业自律,改变以往那种夸大其词、牟取暴利的营销方式。其实,只要诚信经营,在国民追求健康、长寿的大环境里,保健品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而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营养观念,学习、了解医学常识,孩子患病要去正规医院诊治,不要道听途说,跟风盲从,避免自己花了大价钱,反而损害了孩子健康。
- 上一篇:有偿上门收垃圾,核心焦虑仍存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