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光爱学校八年级的教室里,十来个学生正在排练话剧《花木兰》。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或搬个椅子、或坐在桌上,或趴在教室走廊的窗上,看得出神。
这所创办于2014年的学校,距离金寨县城50分钟车程,目前在册学生有294名,采取寄宿制管理,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
说是民办,其实是一所非营利性慈善学校。孩子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命运确有相似之处:或父母离异、或父母患重症疾病,或是孤儿……其中有些孩子原本是在其他乡镇学校里上学,因家庭变故,无人看管,被送到这里。“单亲留守儿童的占比近一半。”校长石青华说。
节假日,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最期盼的日子,对山里的这群孩子来说反倒是最难过的时候。“爸爸有时候来看看我,妈妈一年最多也就一次吧。我过年都是在这里过的。”三年级的小响说。
学校,成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中心。
“为什么要来这里?”
“爸爸坐牢了,妈妈在上海打工。”
“那喜不喜欢这儿呢?”
“喜欢。因为老师帮助我学习,还有一些高年级的大哥哥会和我们一起打扫卫生。”
采访中,四年级的小杰把自己的故事告诉记者。谈及这些,孩子的脸上并未出现忧伤的表情,而是笑容。虽然喜欢这里,但他依然说“想家”。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诞生的地方。29年前,在这所希望小学里拍摄的一张“大眼睛”的照片,在一夜之间几乎让全国人知道了“希望工程”,原本辍学或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29年后的今天,金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100%。上学,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那些走出大山的父母来说,有着更深的感受:即便与孩子身处异地,也必须让孩子读书。
石青华被孩子们习惯地称为“石爸爸”。他原本一直在北京从事教育行业,之所以回来办校,是一个特困留守儿童所写的一篇作文让他内心受了深深的触动。“不应该让这些孩子走偏了路。”石青华当时这样想。
数据显示,金寨每年有十余万人外出打工,当地留守儿童的比例偏高。原本按照150人规模创办的学校,因为送来的孩子太多,他们搬到了占地60余亩的古碑中学旧址。
金寨县教育局局长徐浩说,为了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县里先后投入382.8万元,并派出4名特岗教师,“孩子们在这里同等享受公办学校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和学生营养餐补助。”
作为光爱学校曾经的一名支教老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沈晓东,在2018年6月毕业之后选择来到这里,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石青华希望,沈晓东能够像一颗种子把最新的教育理念播撒进孩子们的心里。“对于光爱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成熟得稍早一些,教育应该多些交流、陪伴、关心和信任。”沈晓东说,“能够让孩子们在走出校门时自立自强,能够抬头挺胸。”这也是他心中的“光爱教育”。
傍晚,孩子们每月一次的生日会如期举办。这是他们每个月最期待的一件事。搬起桌椅、抱上西瓜、拎着可乐、拿起蛋糕……斜阳透过窗子映照在他们奔跑的脸上,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本该有的色彩。
朗读写给父母的信、表演团体节目、一起比赛吃西瓜……这个大山里的学校充满了欢笑。“重要的不是活动,而是孩子在参与过程中,能感受到你在意他、在乎他。”沈晓东说。
今年暑假,15个学生跟着沈晓东去了一趟北京,参观了天安门、故宫、圆明园、国家图书馆、北京动物园、清华园……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小一些的孩子尽情享受旅游的快乐,大一些的孩子看到清华大学,说“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石青华感慨,对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承受了更多,但教育可以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奔跑的方向。
今年,金寨县光爱学校毕业班的11名同学中,有5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另外几人也被推荐到职业学校学习。
当清晨的曙光勾勒出大山的轮廓,学校操场上跑操的口号已经响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山里的孩子们没有掉队……
- 上一篇:台风“利奇马”来袭 上海撤离人员超25万人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