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网首页 >> 法律咨询 案件委托 合同范本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当前位置: 法治资讯>大千世界>
“花开海上”让农民生活“开了花”
时间:2019-07-17 15:50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2月看梅花,3月看樱花,5月看虞美人,9月看向日葵、格桑花,11月初赏枫叶……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的“花开海上”生态园,真正实现了月月皆开花,四季都有景。

  穷村变花海,“花开海上”成网红“打卡点”

  “花开海上”生态园创建于2015年,占地600亩。2016年10月,生态园开园,凭借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一炮而红,很快成为沪上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开园才两年多,这个偏远乡村里的生态园,已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成为上海郊区旅游的一大品牌。

  “花开海上”生态园是融合科普、展示、观赏游览于一体的赏花主题公园,由花海、梅园、樱花园、秋景园组成,单梅园就占地300亩,培育了60多个品种梅花。每年的花海旖旎壮阔,绚丽壮观,逢春秋两季和周末节假日,生态园游人如织。

  每当这时候,待泾村的村民崔谱梅和老公就会到园里当临时工,崔谱梅负责销售、检票、租车,她老公开观光车,每人一天能赚140块钱。37岁的崔谱梅自己开了一家小卖部,正式身份是小卖部老板娘。但是,一年之中,她有半年会和老公一起在“花开海上”生态园里干活。

  像崔谱梅夫妻这种情况在待泾村并不少见。崔谱梅说:“十几年前我刚嫁到待泾村时,这里很脏。现在空气好、环境好,生态园太美了,很多村民会带点吃的赶在闭园前带着孩子到园里散步,享受一下自己土地上的美丽风光。大家都说,以前种田很辛苦,还要看天吃饭,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固定收益,挣了钱吃好穿好,把日子过好了。”

  从一座大型“花海”出发,悄然奏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舞曲——这座昔日的“穷村”,如今已摇身成为远近村子羡慕的对象,并吸引年轻人纷纷回乡施展拳脚。而这些,才只是一个开始。

  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花儿开在了农民心上

  “蔡家楼埭,这里原是特别脏乱差的地方,民风彪悍,彪悍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打架能打到头破血流。”走在待泾村蔡家楼埭的村道上,朱泾镇党委书记李士权介绍道。

  与之前的“民风彪悍”“村容脏乱差”不同的是,如今的蔡家楼埭,道路平整开阔,家家户户建了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一眼望过去,真是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待泾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公共空间治理,拆除违章建筑21800多平方米,对农舍外墙全部整修、白化,完成14条河道疏浚并植树2万多株、种植草坪5000多平方米,对废弃场所进行复垦、整治、复绿,新建桥梁10座,修建了健身场地、公共停车点,重新装修2个老年活动中心等村公共服务设施,待泾村的角角落落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我已经不想去‘花开海上’了,你说为啥?因为我们村也变成花园了,每天就在家门口逛逛不是更方便!”76岁的李惠英幽默地说道。

  74岁的村民徐连生,虽然已是退休年纪,但他并不愿意闲着,他喜欢每天在“花开海上”待着,在园中种树、种花、施肥、拔草,忙得不亦乐乎,“那里空气好,还可以和老伙计们一起干活聊天,开心啊!”

  说起去年收入,老徐颇为自豪:“我在生态园打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另外,我每月还有2500元的养老金。家里4.5亩承包地,已经流转了出去,每亩每年有800元流转费。一年下来,我和老伴收入加起来有八九万元,根本花不完……”目前,像老徐这样,待泾村常年有120位村民在生态园打工,高峰时更可达到160人。

  这样的好日子,“徐连生”们以前想也不敢想。要知道,长期以来,待泾村可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这里位于朱泾镇的最西面,村民去一趟镇上都不容易,更别提引进产业项目了。

  建设美丽乡村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切实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待泾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借助“花开海上”项目的优势,帮助和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这两大难题:按照园区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村集体;将生态停车位的全部收益归村集体,用于奖励流转土地农户和村集体;流转土地费用比同类土地费用高5%;“花开海上”招工时优先招录待泾村本地人,促进当地村民就业;户籍为待泾村的所有村民均可免费入园游览;带动农产品销售等等。

  系列“组合拳”,推动了待泾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让村民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门票收益有股金。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让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美丽乡村寄托乡愁。朱泾镇也十分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一条古巷、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间老屋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朱泾镇挖掘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守住最有味道的生活静物、最原始的童年记忆,使浸润乡愁的村韵真正成为“心灵的故乡”。

  村民赵亚芳家门前,就是沪上有名的“清代古船舫遗址”。2016年初,这里发现了七根石柱子,后经专家的发掘、考证,这是一座清代古船舫遗址,也是上海市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遗址发现之初,所在的蔡家楼河道淤积,周围一片脏乱差,但现在,河边竖起了“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古色古香的古船舫已经被还原呈现出来,清清的河水绕着船舫柱子流过。

  值得一提的是,待泾村以古船舫遗址为中心,保护、修缮乡村历史民居、古建筑,积极传承与弘扬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充分利用“花开海上”生态园优势,全力推动乡村休闲农业与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下一步,待泾村还将依托‘花开海上’生态园,打造集餐饮、购物、居住为一体的民宿,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四季花开,同时也能体验农耕文化,把村庄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富有农旅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党总支书记姚民军说。

  前些日子,姚民军找到了村民黄建军,黄建军家三层小楼约300多平方米,平时只有老父母住在里面。姚民军说村里将选择第一批4户农家进行试点,将闲置农宅打造成为特色民宿,建成后,村民既可以每年获得一笔租金收入,还可以为民宿提供保洁等服务,再获得一笔薪金收入。对这个计划,黄建军欣然同意,很快和其他村民一起签约。

  “这4户将被率先打造成样板,未来还将有更多农户加入进来。”姚民军告诉记者,现在全村1200多户村民农宅中,有100多栋完全闲置,此外还有大量的农宅只住了一两位老人。所以,盘活闲置的农民宅基地大有可为,也可以更好地为市民游客提供服务,满足他们渴望在美丽的“花海”附近吃饭、住宿的需求。

  白墙黛瓦,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错落有致,清新自然。民风淳朴的田园人家,独有一番江南水乡的清新与宁静。盛夏,走进乡村,一村一落皆美景,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让美丽乡村留住更多美丽乡愁。

  谈及未来,朱泾镇党委书记李士权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为上海最好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网友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网站帮助
copyright@2006-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15035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