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效的法律文书成为一纸“白条”,除了地方保护主义等
客观因素外,执法人员和法院的违法违规现象也加强了“执行
难”。
“执行难”长期困扰着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成为“
白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保护,严重影响了法
律的尊严和人民法院的形象。“执行难”除了地方保护主义、
公民法律意识低、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外,执行人员和
法院自身存在的一些违法现象,也加深了“执行难”问题。
一、 忽视对执行异议的审查。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6月11
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1条明
确规定,对案外人提出的异议,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
规定进行审查,旨在执行工作中,凡有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
异议,人民法院就应当对其进行审查,异议不成立的,予以驳
回,继续执行;理由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执行。对已采取
执行措施的,应当裁定立即解除和撤销并将标的物交还案外人。
如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在审查
期间不得对进入执行程序后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
处理。但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执行人员对案外人提出的关于执
行标的异议,置之不理,未按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给予
明确答复,致使案外人情绪对立,阻碍执行或到处上访告状。
也有少数执行人员语言粗暴、方法简单,用械具吓唬案外人,
造成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起哄,使执行工作陷于被动。这样,
不仅不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可能损害案外人的合法
权益。
二、 扭曲执行和解的含义。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
和解是指双方当事人自觉自愿达成协议,结束执行程序的行为。
这与审理过程中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
议不同,人民法院所处的位置与所占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一些
执行人员在执行中,常常滥用“执行和解”,严重扭曲了执行
和解的本质含义。一般说来,凡是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大多
数被执行人都是企图不履行或少履行执行标的,仅通过一二次
谈话是不可能愿意履行义务的。有的执行人员便依自身的特殊
- 上一篇:浅谈违法执行行为救济的规定
- 下一篇:因法院错误执行与违法执行得到国家赔偿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