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之一。而近日有多家投资机构发布报告预测,今明两年中国的GDP增速将维持在10%以下。相比于之前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一预测是否值得悲观?
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增速应当有调整,长期高速增长会让资源、能源、社会面临超负荷的压力。而‘一保’目标最低不会低于8%—9%的GDP增长。”他还表示,当前的经济调整实属必然,大家要“为新一轮经济繁荣做准备”。
经济调整属必然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这被外界解读为宏观调控的方针已经从“两防”转变为“一保一控”。
在“一保一控”方针提出两个月之后,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研判?
9月1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场《下半年及明年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报告会上,陈东琪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经过6年的上升后进入调整周期,经济增速在2007年二季度后见顶下行,此后逐季减速和降温,与全球经济同步调整。本轮经济调整可能走出U型或L型轨迹,而不太可能走出V型。这将使得我国的工业、消费、出口、楼市、股市等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陈东琪认为,在本轮调整周期中,年经济增长均速应该回归到潜在增长率(9.8%)附近,但是由于惯性的作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下降到8%—9%左右。而这样的调整会呈现出先外需减速,后内需减速;先投资减速(先实际后名义),后消费减速;先东部调整,后东西南北都调整的态势。
那么此轮经济调整将持续多久?陈东琪认为,整个“十一五”后期都将成为调整期,即从2007年的三季度到2010年的一季度。“这个调整期的上半段表现为净出口和投资减速,经济下行、物价上行;下半段则会表现为三大需求(包含消费)减速及GDP、CPI同步减速。而目前正处于调整期的上半段,今年下半年将进入下半段调整期。”
陈东琪认为,对于这样的经济调整,外界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他表示:“从中长期角度看,经济在连续6年繁荣后进行短期调整既是必然又有必要,这也是经济规律的结果,我们应该做的是在经济调整中,为新一轮经济繁荣做准备。”
经济增长:中西部强劲,“两个三角”减缓
9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今年8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4%,环比下降了3.6%,创下2005年1月以来的新低,也是继7月之后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下。9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这两项指标的回落,表明宏观经济已显露出收缩的迹象。
“我们发现除了工业增加值和PMI出现下滑,新订单量也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新出口订单连续4个月回落。但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指标,各个地区的情况又会有所不同。”陈东琪分析认为。
他还表示:“工业降温了,但景气会出现交叉变化,即中西部(尤其是震后重灾区)快速增长,长三角、珠三角接近衰退边沿。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增长趋势较强,灾后重建也能拉动增长。而相反,长三角、珠三角工业比重大下滑会比较明显,中小企业的困难会影响到就业,至少压力会比上半年大。”
不过,陈东琪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谨慎的乐观:“随着对美国的出口增加,今年第四季度和随后几个月,PMI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可能会改变,至少下滑幅度可能会变小,不过,这依然需要依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来判断,因为国际环境对于工业出口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