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但局部仍有一些散发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专家均表示,人类或将与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共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民众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不松懈、不麻痹,避免过度恐慌与焦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15日在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表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松懈思想、麻痹大意,目前国内还是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我们要真正改变一些必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陈雪峰说,对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保持一定的关注,也可以避免松懈和麻痹思想。
“身边一旦再次出现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我们不要过度恐慌,这对我们的免疫力有影响。”陈雪峰说,经过前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和民众都积累了疫情防控经验,因此不必过度恐慌。
过度关注负面信息也会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在会上说,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他认为,要选择官方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把时间更多用于具有建设性的工作学习中去,做好个人防护。
他还说,如果出现焦虑失眠等临床表现,可以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音视频,通过自我放松训练减轻压力。
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重点关注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说,心理卫生工作服务面广,涉及部门多,影响人群大,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更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弱势群体。
“我们要及时为这类重点人群、弱势群体提供关爱帮扶,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保障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健康福祉。”贺青华说,比如以社区为主阵地,建立网格化的心理援助工作队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5G技术、网络平台来开展科普宣传。
日前中国教育部指出,已经约有一半的学生返校开学。陈雪峰说,学校和家长不要期望孩子一踏进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学校在做好校园防控的同时,要向家长、学生宣传到位,减少担忧;家长和学生也要制定好学习计划,尽快调整好作息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在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尽快度过适应期。
面临毕业的学生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焦虑状况。陈雪峰建议,学生应该更加积极行动,给自己寻找和创造机会,家长和学生之间要做好互相支持。
隔离人员、密切接触者积极调适
目前中国国内还有大约5000名集中隔离人员。随着国内疫情的总体回落,隔离人员数量有所下降,但局部疫情的反弹,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相应的隔离。
对此,石川表示,隔离人员要理解被隔离的必要性,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的必然要求,目的是为了保障他人和自身的安全。“我们要把安心隔离视做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把常规的核酸检测作为一次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的机会。”
他还建议,隔离人员要尽快熟悉隔离环境和规则,定时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人和朋友分担、分享情绪、体验和想法,隔离期间要作息规律,安排好一天的生活。
对于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的抵触心理,石川建议,工作人员要有耐心,对操作流程要给予详细的解释,对于情绪特别激动的,可以根据情况由隔离点管理人员或心理救援团队接手处理,告诉工作对象会对他们的个人信息保密,被隔离人员反馈的问题也要认真对待。(完)
- 上一篇:舒兰传染链跨省再延长 多图详解传播路径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