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非药品冒充药品问题已成为威胁群众用药安全的重大隐患,也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药品安全问题。对此,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卫生部、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对非药品产品的审批、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进行全过程整治。
摸底调查
挖出“李鬼药”的老底
据介绍,近段时间以来,一些保健用品、消毒产品、卫生用品在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未取得药品(医疗器械)批准文号的情况下,擅自使用药品专用名称,或仿冒知名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包装,以“适应症、功能主治、适应人群、适应范围”等各种形式标明适应症,明示或暗示疗效、功能主治,误导患者,严重损害群众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我们将首先对非药品冒充药品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在统计的同时严厉打击调查中发现的‘无文号’等产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行为。”据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人士介绍,调查内容包括:非药品仿冒药品名称和包装;非药品产品直接使用药品通用名;非药品产品的名称、包装、说明书明示或暗示有治疗疾病作用。
幕后揭秘
换个马甲非药品赚大钱
据悉,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产品都有“国药准字”文号。
而非药品冒充药品者,则大多以食品、保健品、消毒品等形式获得产品批件后,在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标示预防、治疗人体疾病功效的文字,有的甚至直接标示所用药物成分、作用、适应症或适应范围、用法用量。这些貌似药品的
产品文号众多,有些保健用品、消毒产品批准文号纯属伪造,且“技术”高超,普通患者难以辨别。
为何一些厂商热衷于生产销售这些伪装成药品的非药品呢?据桂龙药业西南区经理廖育川透露,这些非药品销售价一般是成本价的10倍左右,巨大的利润促使一些药店对种种冒充药品的非药品情有独钟,而一些生产厂家也钻法律空子逃避监管,乘机牟利。
相关链接
非药品冒充药品花样多
据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人士称,“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花样包括:
以“消”字号面目出现。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多以外用擦剂、洗剂、栓剂等形式出现,主要以激素类、抗菌类药物为成分,然后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来标示适应范围和用法用量。
以“健”字号外衣伪装。这种产品以中药类膏药贴为主,采用标示组方、表述保健功效的方式进行包装,其中保健功效的描述和同类药品的适应症一模一样。这类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骨病、风湿病和跌打损伤等领域。
以“械”字号模样上市。这类产品多集中于膏药贴类。由于各地审批标准不一,致使一些产品和市场上“国药准字类”膏药成分、适应症完全相同,出现“药”、“械”同一的现象。
以“食”字号身份混迹市场。这类产品多为中药类、滋补类、维生素类产品的变异。主要表现为产品名称、成分、适应范围与药品一模一样,只是批准文号为“食准字”。如“维生素C泡腾片”、“金银花露”、“阿胶补血颗粒”等。
- 上一篇:发烧输液死了 家属质疑针水
- 下一篇:输液管里惊现白色絮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