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网首页 >> 法律咨询 案件委托 合同范本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当前位置: 法治资讯>警务常识>
兰州警方提醒:街头扫二维码小心背后藏“木马
时间:2015-11-03 09:58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随着二维码的普及,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在逐渐增多,原本扫出礼品、优惠的二维码,渐渐成为‘暗藏杀机’的危险地带。近日,在兰州市区一些人流密集的地区,出现了不少“扫二维码送礼品”的活动摊点,吸引市民驻足。许多市民有疑问,微信扫二维码送礼品是天上掉馅饼,还是背后有陷阱?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1 扫码免费领礼品吸引市民参与

  近日,市民胡女士和朋友在东部市场附近逛街时,看到路边一处“扫二维码送礼品”的摊位,一张贴有二维码的招牌格外醒目,摊前聚了不少市民围观。负责推广活动的工作人员正忙着邀请市民扫描二维码,只要扫码、完成注册,就可以挑一件礼品带走,有毛绒玩具、充电宝、手机支架,还有大桶的品牌洗衣液等。“只是扫个码,根据提示完成注册,再安装一个APP。我和朋友每人领了一大桶价值几十元的洗衣液。”胡女士告诉记者,扫了码,输入名字、身份证号、手机号,还进行面部识别认证。“就是用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按照提示眨眨眼睛,点点头,再张张嘴,就行了。”

  记者在西站、西关十字、东部市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走访了解到,最近在兰州市区的许多繁华路段,都能看到这种扫二维码送礼物的活动摊点,礼物价值高低不一,但形式几乎一样,许多市民为了得到礼物,参与了活动,并且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进行了面部认证。

  2 扫码安装APP 市民担心泄露隐私

  “我在街上也看到了,但是我没有注册。这个要填写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还要绑定银行卡,我感觉不靠谱。万一这个平台被‘黑’了,又或者内部人员把我们的信息卖给其他人,到时候损失就大了。”在一家通讯公司上班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市民陈女士说,自己在张掖路步行街遇到过这样的活动,当时看到有人在扫描,而且确实领取了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于是上前试了试。但陈女士认为对方要求填写的内容有可能泄露自己的信息,便中途放弃了领取活动,而她的同事领了一件毛绒玩具后,非常后悔,自从她领完礼品回家后,各类垃圾短信和推销电话接踵而来,手机多次死机,骚扰电话和短信数量突然增多。

  “一些商店或者饭店偶尔也会进行扫二维码送东西活动,我会参加是因为相对比较信任,但街上的扫码活动,就要谨慎点了,我怕泄露个人信息。”市民陆爱霞认为,如果商家是为了增加官方微信的粉丝数量,通过送礼品来吸引市民关注的方法相对比较安全,但是需要安装APP或注册账号的扫码活动,多半会涉及个人信息,还是谨慎点儿好。

  部分通过扫描二维码注册APP并领取礼品的市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听了推广人员的介绍,但下载完之后并不清楚自己下载安装的APP是做什么用的,只是看着毛绒玩具的礼品很可爱,想要一个罢了,甚至有人坦言,APP是干什么的,没什么兴趣,大不了先安装上,领了礼品再卸载。10月30日上午,在位于张掖路的一处推广现场,当记者提出是否会泄露个人隐私的质疑时,该推广人员则解释,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做宣传,将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不非法买卖、泄露客户个人信息。

  3 扫码挣提成最多 一单提成达40元

  随后,记者登录本地一招聘网站,发现有许多寻找扫描二维码的兼职人员。记者以求职者身份与其中几个招聘方进行沟通以后,逐渐发现了里面的利益链。一般情况下,为商家的微信公众号拉粉丝,一个粉丝提成1元。随着扫码难度增加,提成也会随之增多,如需下载APP,填入姓名、手机、身份证号,甚至绑定银行卡,进行面部识别,最高可获得40元的提成。在这样的利益链之下,招聘方会“建议”你,利用一些小礼品来吸引眼球,以便拉取更多的“人头数”。而这些招聘方往往也只是中介,至于是否会泄露扫码者个人信息,他们也说不上来。

  4 勿轻易扫不明二维码 莫贪小便宜吃大亏

  采访兰州一家大型网站的张先生,他告诉记者二维码具有提供网址链接的入口功能,还是一种存储技术、快速采集技术,此外它还有物体标识应用功能,能提供一种“微身份”。二维码的多种功能,如果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则可能成为其盗取公民信息或盗刷公民银行卡等违法行为的工具。手机实名制之后,二维码注册也是实名制,而扫描二维码之后,再加上用身份证注册,并留取个人头像,这样注册者的个人信息就完全泄露给商家,而一些不良商家若无可靠保障,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兰州公安通过其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提醒广大市民当心二维码暗藏木马病毒:不法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有毒的“二维码”,利用这些二维码,诈骗分子会将木马病毒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可能已经转到他人手中,导致私人信息泄露。
 

网友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网站帮助
copyright@2006-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15035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