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耍猴人》一书封面照片令不少读者感动。
上周,一本名为《最后的耍猴人》的新书成了不少读者议论的话题。这本书的作者马宏杰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今天下午,他将带着这本书举办讲座,与人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这本书的主角是河南新野的几位耍猴艺人,马宏杰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跟着他们一起行走江湖,记录下他们的种种离奇经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耍猴人是一个陌生的特殊群体,但在镜头后面的马宏杰,看到的却是足以引发人们共鸣的时代印迹。
从扒火车开始闯荡江湖
2002年一个寒冷的冬日,马宏杰第一次和耍猴艺人们扒上了远去的火车。就在那一刻,他顿悟了:“我跟他们没什么区别,他们牵着猴子,我拿着相机,都是为了生活。”
马宏杰第一次关注到耍猴艺人,是在2001年6月。当时他正在河南洛阳的街头拍摄,几个身背小猴的耍猴人匆忙赶路的身影进入他的视野。出于职业的敏感,他萌生了想要拍摄他们的念头,但这些艺人很是警惕,不愿意跟陌生人来往。后来,马宏杰一路打听到他们的村子,找机会和耍猴人聊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破格拥有了扒火车的资格。
好不容易争取来了拍摄的机会,可马宏杰却犹豫了:“扒火车不仅违法,而且发生的危险也无法预知。”但他老婆的一句话,却真正激励了他,“她跟我说,我跟你一块儿,跟你一起扒火车!”于是,他这才下定决心,加入耍猴艺人的队伍,跟着他们扒上了一列火车。
第一次扒火车的经历,马宏杰印象最深的是寒冷。他扒上的是一节敞篷车厢,即使穿着厚重的羽绒服,寒气还是直往身子里灌。车上的生活很艰苦,他和耍猴艺人们一样,用大塑料桶灌自来水解渴,嘴里啃着干馍充饥,还要一路和警察“捉迷藏”。
在火车上过了三天三夜,到了站又赶上天下大雨。八个人只得挤在高架桥下,铺块塑料布过夜。让马宏杰有些感动的是,为了他的安全,艺人们在睡觉时把他夹在了中间。就这么扒了两趟火车,猴戏班主杨林贵才开始跟他说心里话。从此但凡有什么大事小情,艺人们都会通知马宏杰,带着他一起走江湖,一走就是12年。
目击猴与人的相依相偎
12年间,马宏杰去过河南、广东、福建、内蒙古、湖北、山东、江西、广西等地,拍了上万张照片,其中有200余幅放在了书里。《最后的耍猴人》一书的责任编辑说,马宏杰的照片非常震撼,传递了生命的温度和厚度。
用在这本书封面上的照片,让很多人印象深刻。马宏杰记得,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临近春节,杨林贵他们刚刚表演完回到临时住处——一个湿冷的烂尾楼。小猴觉得太闷,想去外面溜达,又不愿意踩在冰冷的地上。老杨知道它的心思,就背着它一路玩耍。猴子也懂得体谅主人的辛苦,不时替他捏脖子、捶肩膀,扒拉几下他乱糟糟的头发。
还有一张照片,记录了人猴共处的日常情景。那天,老杨因为收到的钱中有张50元假币,心情不好,便盛了一碗饭蹲在窝棚边吃。没想到大公猴捡起一块石头扔到锅里,把饭菜全都打翻了。原来,耍猴艺人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每天回来吃饭,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那天老杨忘了规矩,猴子不乐意了。
耍猴艺人和猴子的关系,远比外人所能想象的更亲近。一位耍猴艺人的女人,用自己的乳汁给小猴喂奶。在马宏杰的镜头中,猴子亲吻着她,就像是依恋母亲的孩子。另外一张照片,熟睡的小猴躺在耍猴人小儿子的胸膛上,在被子里露个头,一只细小的黑毛手掌放在孩子脸上,看上去十分温暖。
但是,马宏杰也目睹了令人悲伤的瞬间。有一天,奄奄一息的老猴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另外两只猴子不时将它抱起,并且向杨林贵吼叫着,眼神中流露出祈求救助的目光。但是艺人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猴死去。那天,杨林贵找来一件自己的毛衣,把老猴包好,装入编织袋中,独自一人出门,把这个伙伴埋了。
老杨告诉马宏杰,耍猴艺人都不想让猴子死在自己面前,那场面太伤心了。
替猴艺生存处境鸣不平
“我从事摄影已经快30年了,我的镜头从来没有说过谎。”马宏杰这样评价自己。他自认从未想过要拔高耍猴艺人的地位。2009年6月,有两千年历史的“新野猴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马宏杰说,耍猴对于耍猴人来说从来都不是文化,而是一种生存的手艺。
“他们对我说过,他们牵着猴子行走江湖,赚钱养家,就是为了减少给政府带来的麻烦和负担。”马宏杰说,虽然耍猴艺人们生活清贫,但他们从不乞讨,不偷不抢,那是他们一代代传下来的老规矩,他们不能侮辱自己的人格。
有件事情让马宏杰替耍猴艺人们鸣不平,那就是一些政府部门对他们缺乏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因为破坏市容等原因,耍猴艺人已经被城市所排斥,不得不转移到农村集市,但他们东躲西藏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去年,马宏杰接到电话,四个新野耍猴艺人被黑龙江某地基层法院以非法运输野生动物罪定罪,虽然后来他们被释放,却已满心悲凉。
“人处在世俗之中,不可避免地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于那些善良弱势的人,我们只有通过宽容、理解、帮扶,才能给他们带来改变的希望。”马宏杰说,他希望用镜头继续游走江湖,而他要拍的对象还是人,是一个消逝就不再见的时代。他想以此传递温暖。